让听障儿童在园尽快度过适应期

  •  
  • 浏览次数: 77
  •  
  • 发表时间:2017-07-1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随着家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小年龄听障儿童进入康复中心接受集体康复训练。首次入康复中心对于小年龄儿童来说是个考验,就像是经历第二次断奶,他们会对环境和老师感到陌生,会在心里产生畏惧和不安全感,入园后产生很严重的哭闹现象。让新生离开家长后,尽快度过适应期,相信是每一位当事的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愿。结合我中心多年的经验,就此问题与大家分享。
 

一、提前参加“亲子班”学习。

  上康复机构,并非明天想上今天才找。孩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准备过程,我们建议对于2岁至2岁半的孩子要有半年到一两个月的准备期,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要上我们亲子班。亲子班主要以让孩子适应中心环境、适应康复机构规则、规律,适应与小朋友、老师之间的互动相处为主。事实证明,凡是提前上过亲子班的孩子,在正式入园后,大多数都能很快适应团体生活,哭闹现象明显少于不上亲子班的孩子。

二、逐渐缩短家长在园陪伴时间。

  结合2岁半左右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用半日制集体活动方式,即每天早上8:20-11:50在机构,中午接回家,家长根据老师要求完成家庭作业。第一周,我们要求家长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参加所有的活动。目的有二:一是让家长了解康复机构的课程、活动设置以及帮助孩子改变一些生活规律及卫生习惯,并且通过参与,能够对孩子放心,对老师放心;二是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机构,认识小朋友,逐渐熟悉幼儿园生活。
  了解一些孩子的特点后,从第二周开始,每天家长十点半左右离开一个小时。由于孩子们不懂得家长只是暂时离开,有哭闹现象是肯定的。我们采取的解决办法是把孩子熟悉的毛绒玩具或习惯使用的物品留下用来陪伴孩子,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可以把家长的衣物或包包留下来,让孩子明白妈妈(爸爸)会回来接他们,而不是不要他们了。随着孩子们的适应状况,逐渐缩短家长在园陪伴时间。
 

三、做好与家长沟通、咨商工作。

  分离焦虑伴随着人的一生,成人可以很好地自我调节,但对3岁幼儿而言,刚入园,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本能地产生不安全感,看着父母离去,幼儿会产生心理倒退,认为“妈妈走了,再也看不见了。”更由于害怕与父母的分离而产生分离焦虑。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勇敢闯过关。倒是有的家长心太软,孩子不想上,哭哭啼啼,便于心不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而延长了孩子的适应期。专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狠心”、理智:家长要相信,孩子进入儿童小社会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所以要欢天喜地地带孩子去。当孩子抱着你的脖子央求“妈妈,我不我要回家”时,你首先不要掉眼泪,也不必许诺:“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孩子对大人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你的不坚强会传染给他,更令他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不可以妥协,不必中途来看望。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二要尽可能地让老师了解孩子: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样,有哪些习惯、爱好,告诉老师孩子的乳名等,老师心里有了底,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照顾和教育孩子,也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老师。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不安的神情,要让孩子知道中心有关心你的老师,有许多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和好玩的玩具。
  三当你知道孩子在你走后只哭了一会儿,你可以向孩子表达你的欣慰之情,和孩子聊聊他的午餐,聊聊其他的小朋友,强化孩子积极的一面。一般而言,只要坚持送,孩子一两个星期就可以适应了。
 

四、关于每天的教育教学内容。

  曾经有一个其他康复机构的老师问过新来的小孩子每天给他教什么呀?我很困惑!”的确,家长把孩子送到康复机构,目的很明确,就是学说话,恨不得今天教,明天就能开口说话,也恨不得天天教的内容都很快学会,因此给康复老师造成了很大压力。
  现在推行的“听觉口语法”是要求家长参与的,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一对一的语言学习,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的一些方法使用到集体课当中,刚好借由家长的参与,传递给家长一种理念,即教学不应像以往那样老师在上面教,孩子规规矩矩的在下面学:孩子的语言康复也是如此,不应单纯是由老师主导,而是需要家长作为最大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逐渐步入正轨,课程会根据听障儿童五大领域发展来设计,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对家庭作业进行增加或删减。这些年来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度过适应期,效果很好,既向家长传达了理念,又让孩子离开爸爸妈妈后快乐地接受集体课程学习,为以后的康复训练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今日头条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适应期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