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障学会重复说话,在自然的情境中鼓励幼儿学会主动发问

  •  
  • 浏览次数: 70
  •  
  • 发表时间:2018-06-1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及使用过程中占据什么地位,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皮亚杰认为语言的发展不仅仅受认知能力的发展所制约,而且还是儿童的主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交互作用论也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儿童早期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语用倾向给他们创造了重要的语言学习的机会。
  研究表明,健听幼儿在2岁左右开始产生疑问句,能够在3岁之前以特指问句(26个月)、是非问句(32个月)提问的形式应用于日常的语用交流行为中。3岁以后,儿童的语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言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较大提高。以特殊疑问句方式和是非问句方式的提问逐渐发展成为汉语儿童频繁使用的语用交流行为,体现出儿童在交往中逐步增强的主动态势。正是这种主动的学习使得健听儿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熟练掌握本国语言。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使用言语参与语用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呢?虽然有研究表明,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言语语用交流行为类型上并没有显著区别,但更多研究者[3-5]认为,听力损失使得听障儿童无法获取清晰、完整的语言信息,严重影响其语言发展,从而导致其语用交流行为发展滞后。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应答行为,而非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也无法主导交流互动的方向。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一,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输入性语言信息会直接影响语言信息的产生(表达性语言),进而影响听障儿童主动发问。二,父母不适宜的语言输入环境。有些家长在康复过程中存在急躁、严苛的倾向,为了让孩子尽快康复,大都不停的输入语言,且经常要求孩子重复听到的话语,或被动、机械地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听障儿童参与自然有意义的亲子会话的机会相对较少。儿童问句发生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儿童的疑问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而这种不适宜的输入性语言环境会严重削弱儿童发问的内在驱动力,久而久之,听障儿童在交往中就倾向于机械的重复或被动的应答。研究表明,汉语儿童重复他人话语的言语行动类型出现较早,但渐渐消失于汉语儿童言语行动中,之后逐渐能够回答直接的问题,接着能够提出直接的问题。因此,当听障学会重复他人话语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引发其疑问需要,不断激发其提问的内驱力,使其充分参与到自然有意义的会话中,在自然的情境中鼓励幼儿回答问题并学会主动发问。
来源:快咨讯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情境 幼儿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