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小课堂丨通过训练,竟然也能提高噪音中的听辨能力!

  •  
  • 浏览次数: 1501
  •  
  • 发表时间:2020-08-0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安静环境下我们是正常人,嘈杂环境下我们是听障人,多人聊天我们是局外人。”这是中国植入人工耳蜗第一人陆峰提出的“二次听障”概念。什么是二次听障?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佩戴了助听器、植入了人工耳蜗,就和正常人一样能听会说了。
 
但能听会说就是听力正常人的日常吗?远远不是,常人要社交、要能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交流,而大多数佩戴了助听设备的人,在面临这样的情境时,往往就会出现听辨障碍,这也就是生活中的“二次听障”。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并不是万能的,健听人在嘈杂环境中同样会遇到困难,往往要提高音量、辅助看口型或侧身把耳朵凑近对方。明确了这些,我们的讨论才有意义。
 
那究竟要怎样才能在噪音中听得好呢?除了有效的降噪技术和麦克风聚焦技术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来实现。




我们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案,用于提高噪音环境下的听辨与交流,一是长期方案;二是短期方案,这两种方案都可以“锻炼”听力和大脑。
 
短期方案:
 
噪声中聆听困难,往往是因为聆听“辅音”困难,比如z,c,s。相对于元音,辅音有以下3个特点:
 
1)频率大多在4000 Hz以上;
 
2)声音能量小;
 
3)持续时间短。
 
短期方案通过利用辅音识别训练软件,帮助听力损失者提高辅音识别能力,从而在短期内改善其在噪声环境中的聆听情况。
 
有研究显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经过短期的辅音识别训练,噪声中聆听能力确实有所提高。
 
长期方案:
 
长期方案通常有两种。
 
成为一名“音乐玩家”。科学研究发现,音乐玩家在噪声环境中的聆听能力会好于非音乐玩家。
 
甚至有研究显示,伴有听力损失的音乐玩家在背景噪声中聆听能力好于听力正常的非音乐玩家。
 
原因是相比于日常言语信号,音乐信号对人体大脑的言语处理能力要求更高。此外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音乐玩家”是指能够演奏乐器的人,而不只是简单的“音乐爱好者”。
 
要知道,经常听音乐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大脑的言语处理能力,好比“光看体育节目,得不到完美的身材”。
 
掌握第二语言。
 
假设你与家人沟通用一种语言,在工作中用另一种语言,并且能够熟练地在这两种语言中来回切换。
 
 
 
这种来回切换的过程,其实锻炼的就是大脑的注意力。大脑注意力提高的好处在于,人们在噪声环境下能够只关注某一信号源,忽略其他干扰信号,从而能够在噪声环境中更好地聆听。
 
那么,短期方案和长期方案相比,哪种方案更有效?
 
辅音训练这种短期方案可能确实有效,但是学习音乐等长期方案能让听障用户更好地陶醉其中,也能更好地锻炼认知能力。在“大脑声音处理”研究领域,学术界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认知听觉系统”,区别于以往的“外周听觉系 统”。认知听觉系统,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中枢处理能力、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甚至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等。以上均为大脑的高级别功能,都在实时影响着每个人的噪声中聆听能力。


来源:领先仿生人工耳蜗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康复 噪音 听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