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杨帆:探索听障学生职业教育

  •  
  • 浏览次数: 129
  •  
  • 发表时间:2018-09-1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一个“失败”的老师
  作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绘画专业的系主任,10年来,杨帆几乎没有在教师节这天收到过来自学生的祝福。他曾经多次在心底问自己,“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失败的老师”。


杨帆(左一)与听障学生在国家博物馆参观西方古典绘画

  他的学生敏感而特殊,特教学院120余名绘画专业学生均具有重度听力障碍,刚入学时几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
  10年前,刚来到特教学院的杨帆还没做好准备去面对这个无声的世界。一次课上,他发现“灵感”这个词不管怎么解释,学生都没法理解时,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挫败。
  听障学生长期受到别人的照顾,在杨帆看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对自己异常敏感,对他人又难以共情。
  “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会觉得,听障学生好像把一切的关心看作理所当然。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自己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一直觉得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失败的老师。”杨帆坐在画室里,看着手边一幅幅学生的作品回忆道。
  一切从手语开始
  杨帆第一次在课上用手语打出“同学们,大家好”时,受到学生们的热情欢呼。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杨帆当时所会的全部手语。
  面对教学上的困惑,杨帆决定从手语开始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发现当我用手语和学生交流时,我能看得出他们内心的喜悦,他们会认为我和他们是属于一个群体。”
  然而,杨帆学习手语的过程并不顺利,不同地区的手语存在着如同方言般的差异。面对统一手语在教学上并不适用的问题,杨帆直接向学生们学习,用听障学生的思维去理解他们手语的意义。
  今年八月份,双语(汉语、手语)版《西方绘画大师素描风景临摹教程》出版。为了编写这本书,杨帆耗时三年。
  “我们不能配上很多文字,按照健全人的角度去编写。对于听障人士来说,汉语是他们的外语,手语才是他们的母语。”杨帆以少量文字和大量图片为主,让听障人士自己把文字翻译后录制视频做成二维码,任何听障读者只要扫码就能轻松地阅读,这也成为了他自己10年手语学习的总结。
  让作品变为艺术品
  2013年,杨帆的一位学生在毕业后放下了画笔,去到了东莞的一家工厂,在流水线上开始以制作手机壳为生。
  这位学生的绘画天赋在杨帆教过的所有听障学生里数一数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证明了我们教学的失败。他们有能力,有技能,但是不会找工作。”杨帆如今回想起来,言语中依旧充满遗憾。


听障学生在吉林省博物院进行校外专业实践

  这成为了他教学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杨帆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教给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现在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走上社会择业甚至创业。同时,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也在2013年启动教学改革,提倡“作业变作品,作品变艺术品”。
  杨帆借助这个机会帮助学生开个人作品展,联系多个企业和社区,为听障学生提供创作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经济报酬。2017年,27名毕业的听障学生已经成立5个创业团队,并且带动了其余同学一起将所学到的专业真正变成了事业。
  今年的教师节又来临了,杨帆可能仍然收不到学生们的祝福,不过他说自己已经习惯了。他习惯去理解无声环境下一个个封闭着的内心,他梦想着今后能做出一个听障人士的文化产业园,那里将成为学生们挥洒天赋的舞台,将无声的世界涂满色彩。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