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第12届亚太人工耳蜗大会(APSCI) 下篇

  •  
  • 浏览次数: 93
  •  
  • 发表时间:2019-12-1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人工耳蜗手术专家们此次仍然将耳蜗结构的保护和残余听力的保留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合理的电极首先应当保护耳蜗电刺激的内环境和界面,通过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介绍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颞骨解剖样本显示,长直电极在插入过程中进入前庭阶的机会比较大,对组织形成较大的损伤,而且长期来看带来无法恢复的组织病变,造成患者效果的逐渐下降,并且有可能丧失再次植入和利用新技术的机会。

此次会议几位手术医生介绍了采用新设计的标准长度电极覆盖全频谱的螺旋神经节细胞,为EAS电声联合刺激方案提供了新的方向,即术后保留良好的低频听力采用助听放大,而中高频采用电刺激,并根据患者自身残余听力的变化,灵活选择是否开通低频电刺激。AB公司此次展台展示和专家报告的MS电极Slim J电极,完全符合这种逐渐为越来越多手术医生认可的新方案,再配合美人鱼Q90处理器一体式的电-声联合刺激功能,可在调机软件中灵活设置患者的声放大和电刺激参数,最大发挥患者的听力潜能。

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新产品设计中,内置磁铁的核磁共振兼容性也是此次会议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植入者数量快速增加,3.0T(磁场强度)核磁共振的更广泛应用,如何让植入者在没有任何疼痛和消磁风险的前提下安全方便地进行扫描,成为植入者和人工耳蜗专业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各家产品给出的最新方案中,在欧美广受欢迎并在中国海南博鳌超级医院上市的Ultra 3D植入体,是一款可以做到3T磁场强度下不需要加压包扎,没有疼痛和消磁风险,不需要头部特殊位置和严密监控的植入体。它突破了其它新产品只允许在水平方向(2D)扫描的限制,完全避免了患者或核磁共振检查人员操作中出现的疼痛,消磁和磁铁脱出风险。

让手术医生感觉安全可靠的另一项新技术是术中的耳蜗电图ECochG测量。会议上不同专家报告了不同产品所采用的方法,预示了这项新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只有AB公司的AIM – 实时电极插入监测系统,率先在欧洲上市并已经在诸多著名植入中心展开临床应用

如果将电极比作小汽车,手术医生比作驾驶员,那么术中耳蜗电图的测量仪就像是导航员,能够为保护耳蜗精细结构和残余听力的手术保驾护航。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医学中心的Patrick Axon教授分享了采用AIM系统助力AB人工耳蜗电极手术的经验。在术中实时给出声刺激,由电极测量残余听力产生的耳蜗电图,然后通过AIM软件系统立即给医生提供反馈。就像驾驶过程中的红绿灯,提示是否存在残余听力损失风险,可让手术医生及时暂停插入并修正插入角度和深度,保证电极顺畅安全地植入。Axon教授给出的初期结果显示,AIM系统可大幅提高耳蜗内结构地保护和残余听力的保留,并卓有信心地认为,这种新的术中监测技术将改变临床植入规程,让人工耳蜗手术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AIM系统不单在术中发挥作用,在术后探测电极插入位置,预测术后残余听力方面也将大显身手,在包括EAS电声联合刺激的带宽确定等临床调试和评估方面提供非常关键的信息。

在人工耳蜗手术相关新技术方面,与会专家分享了手术机器人应用于人类患者的病例,但是从回放的机器人手术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手术医生的准备和配合工作,由此看出机器人手术需要更多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各位专家也介绍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药物释放技术缩小人工耳蜗电极同神经之间的间隙,从而有望改善电刺激效果。

 

对未来技术的展望中,来自德国的Lenarz教授从传感和测试系统,硬件,软件和刺激方式等共四个方面展示了正在研究阶段的热点。我们可以预见通过完善蜗内测量分析技术(如耳蜗电图),EEG脑电图和脑机接口,使医疗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患者植入设备同人体的界面状态;声音处理器硬件和声音处理策略驱动的更精准的电刺激,借助新的电极设计和刺激发送界面,实现更高效率的声-电转换,并且可以进一步采用电刺激之外的其它刺激形式(如激光),为耳聋患者提供更有效的电听觉方案。


来源:领先仿生人工耳蜗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亚太人工耳蜗 AP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