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乡的“静音”少年,努力发出自强声音

  •  
  • 浏览次数: 1489
  •  
  • 发表时间:2020-04-0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陈航昌家住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荆陈社区,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听障的少年,上天似乎想给这个家庭特别多的考验与历练,他与同样患有先天性听障的姐姐陈艾舒,患有直肠癌的爸爸陈德赞和同样患有直肠癌的妈妈李丽华相依为命。最近,陈航昌家的烦心事又多了一件,多年前植入的人工耳蜗到了更换零件维修的时候,高昂的费用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愁云满面、雪上加霜。

 
上天对他按下静音键,他却在努力发出声音
 
在同龄的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姐姐陈艾舒总是非常“内向”,直到被确诊为听力障碍,陈德赞夫妇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是一个残疾儿童。在姐姐三岁的时候,夫妇俩考虑再三,决定再要一个孩子来照顾姐姐。2001年7月6日,陈航昌出生了。儿子出生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这个家庭又被愁云笼罩,因为陈航昌跟姐姐陈艾舒一样患有听障,甚至听障的程度比姐姐还要严重。
 


姐弟俩在一起玩耍却发不出笑声,父母对姐弟俩念睡前故事,他俩却看着爸爸妈妈张合的嘴唇听不见声音,上天对陈航昌姐弟俩按下了静音键,我们总是嫌周围太吵,陈德赞夫妇却害怕家里太安静。2009年姐弟俩一起办理了残疾证,姐姐陈艾舒被确诊为二级语言残疾,弟弟陈航昌被确诊为一级语言残疾,残疾证照片上的两个人笑得很灿烂,拿着残疾证的陈德赞夫妇却在默默流泪。就算如此,命运的不公没有把这个家庭压垮,李丽华说:“日子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我们一直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

 
​机缘巧合下,陈德赞夫妇得知了陈航昌就读的保山关爱学校帮助联系了一位爱心人士,爱心人士愿意捐赠一个人工耳蜗,但是名额只有一个,懂事的姐姐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四岁多弟弟。耳蜗是免费的,但是手术的费用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仍然是天文数字。“就算是卖房子,借遍所有亲戚,也要给他治。能康复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我们相信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父母的鼓励,外界的善意,自立自强的氛围,这个家庭始终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
 
  家庭再遭重创,自强自立前行    
 
在重庆做完耳蜗手术后,配戴设备便能听见声音,但陈航昌听不懂,更无法发出声音,所以妈妈陪他昆明的康复中心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语言康复训练。一个单字,一个简单的称谓,需要一遍遍地重复练习上万遍,但是陈航昌没有放弃,他年龄偏大,需要比别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让人欣慰的是,陈航昌在每天一点一点地进步。

 
2014年,陈德赞夫妇觉得,虽然还有外债,但是儿子植入了人工耳蜗,女儿到县城学习聋哑人推拿按摩补贴家用,加上打工收入,日子总算慢慢的变得好了起来,他们准备翻修房子。但是,上天再次给这个家庭带来考验。夫妻俩先后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夫妻二人先后做完手术,陈德赞已经不具备外出打工的能力,只能在家养猪、种地,妻子李丽华外出打零工,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
 
2019年,刚满18岁的陈航昌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从多病的父母手中接过家庭的重担。他非常清楚,残疾人要自立自强,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于是在腾冲市残联的帮助下到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免费学习玉雕,希望能早日赚钱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期间,陈航昌在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第十四届“华盛杯”玉雕技能大赛中荣获了“优秀奖”。他说:“努力和汗水不会背叛你,哪怕我的世界比起别人有所缺失,我要加快学习的速度,不辜负关心我的所有人,像姐姐一样早日进入社会赚钱养家!”

 
残疾家庭的生活体验与别人不同,在陈德赞夫妇看来对残疾家庭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夫妇俩经常跟两个孩子说:“比我们不幸的人很多,我们已经很幸运了,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有爱心人士的捐助,身体和精神不能同时‘残疾’,我们一定要自强不息、不等不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靠着自己双手脱贫致富!”

近几年,不仅家里的房子翻修一新,陈德赞的养猪规模也越来越大,陈航昌的6.3万耳蜗维修费用也得到了腾冲市残联的救助。摸着刚刚维修好的耳蜗,陈航昌说,“我们家以前追求温饱生活,接下来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寨时候说的一样,要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
 
 
来源:青山秀水甲一方  罗怡​​​​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云南 听障 少年 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