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技:雕琢无声“视”界里的艺术美学

  •  
  • 浏览次数: 249
  •  
  • 发表时间:2016-01-1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残疾人高等教育深度专访

 

“怎么啦?”

“如果,我耳朵没有缺陷,会不会比较好?”

“小的时候啊我总觉得,我看不到蝴蝶是因为我的视力不好,一直到长大之后我渐渐才明白,是因为我没有用心去观察他们。”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有的时候啊,困住你的不是那个问题本身,而是你的心。”

… …

—摘自:中国特殊教育论坛特教视频《听障篇·“心灵传声筒”》

 

沉寂的世界,且无言以对。

内心亦多彩,尽在不言中

 

(吴飞飞老师[左三]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新媒体中心采编记者、意翔手语社志愿者合影留念)

“我们在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后迎来今年的国际残疾人日。这一全球行动蓝图要求我们‘不把任何人落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第24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声情并茂地致辞。他表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包容的全民世界需要各种能力的人充分参与,无论残疾与否。《2030年议程》包含残疾人关切的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把这些承诺转变为行动。

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是一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理解与认识残疾问题、动员人们支持并维护这一特殊人群的尊严、权利和幸福。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包容至上:赋予所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和权能”是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往届的“国际残疾人日”始终以“鼓励社会大众携手残疾人共同推动世界向前迈进”为目的,强调在展望未来的同时必须加强发展政策和做法,增进普通民众对所有残疾人所面临挑战的认识,同时增强残疾人自身的权能,使其能创造和利用各种机遇,确保无障碍性是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残疾人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过去,我国残疾人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世界人口已达70亿的今天,全球有近10亿人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残疾,占总人口15%,相当于每7个人中就有1个是残疾人,他们中有80%都居住在发展中国家。面对残疾人教育体制的落实和完善,中国乃至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声的世界,有情的教育

“育”见无声世界,有“爱”无“碍”

自2000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教育平等,学校每届招录聋人大学生20人左右,16年来悉心培养了共32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特殊教育毕业生。现学校开设有四个特教班,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一个班,在校聋人大学生78名。针对聋人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特殊教育部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以帮助聋人大学生实现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以“聋聪合一·普特互渗”为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学理念,即确立一个培养目标、树立两个教育理念、提供三个教学保障、实施四个“一体化”方法。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充分考虑了聋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后,学校进一步落实特殊教育与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相结合,明确了以“培养复合型、技能型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最终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对聋哑大学生进行理论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关注对其实践技能层面的培养,为他们提供与普通学生相同的高质量教育,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聋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聋哑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成功迈入社会。受邀接受我们本次采访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视觉传达系主任吴飞飞老师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招录聋哑大学生,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曾做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聋哑大学生虽然失去了听力,却具备有超乎常人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聋哑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开始接受艺术方面课程的教育,这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都会让聋哑人在艺术领域成就颇丰,艺术创作的教育会更符合聋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全面分析各方因素和条件后,学校进一步就聋人大学生特殊教育制定了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装饰、陶艺、编织等手工艺设计为辅的培养方式,并通过专业老师手语教学或专业老师和手语老师共同教学的授课模式展开。

“与一般的特殊教育学校相比,我校特殊教育坚持高标准,提倡残疾人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平等教育,特教班的老师一律由全日制本科艺术专业的教师担任,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学校毕业的聋人大学生在应用能力和技术技能方面要比其他学校强的原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残疾人教育上一贯树立“励志教育”和“全纳教育”两个教学理念,并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励志教育在自信、自立、自强上引导聋哑学生,鼓励他们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学校始终坚持特教特办、普特互渗,将特教班所有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全面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的范畴,为每一位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吴老师继续说道,“为帮助他们弥补瑕疵,将来在社会上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突变的情况,我们从来没有降低过要求,而是更高的要求,每一次的上课内容和作业老师都会耐心地重复好几遍,认真指导直到同学们真正掌握。再比如,特教班学生的作品在参赛时都不会特别标注是聋哑大学生创作,因此评委专家都看不出作品是出自聋哑学生之手,但同学们仍在艺术创作中获奖颇多,这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强信念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效果。就在今年的加州艺术节中,普通生的作品是毕业设计,而特教班学生的作品是平时课堂上的作业,而且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海报设计,普通生是以前上过海报设计课程的再来做毕业设计,同类的作品选送出去,最高奖‘和平奖一等奖’最后是我们特教班学生拿到的。”

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在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帮助就业上不断努力确保特教班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和毕业之后的就业中顺利成长首先学校选配教授、副教授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特教班的教学工作,还为特教学生配备课堂专业“手语”翻译教师。学校特教部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文明班组”,该部研究的项目《高等特殊职业教学的创建与发展》、《特教艺术设计课程的优化》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从事特教的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校“师德标兵”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其次,学校不断加大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将新建的教室和住宿条件最佳的学生公寓供特教班学生优先使用,并配置了设备先进的装饰、陶艺、雕塑和机房等专用教室,图书馆、食堂、医务室等部门为聋哑学生创造更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专为聋哑大学生投资建设中的特教大楼将在奉贤校区亭亭玉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已成为了上海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聋哑大学生自强自立、自觉奋斗的摇篮。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安静的孩子和一张张不畏现实的脸庞,他们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消极,却是在满满的关爱中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人生——那份比健全人更优秀的坚定决心!此外,学校努力帮助聋哑大学生成功就业,通过老师领导的多方联系和对接,在上海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时任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有关材料上批示时,曾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给予了高度肯定:“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非常有特色,成绩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文明和教育发展进步的充分体现”吴老师还告诉我们:“09年,韩正市长作为校友参观了我们特殊教育的工作室和展厅,看到了学生们获得了这么多的国际大奖,他非常感动,给予了我们特殊教育高度的赞扬。”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期待更多的残疾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帮助聋哑大学生重扬生命之帆,丰富生活,起飞梦想!

 

 

向无声世界传递艺术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一九五九年,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装潢美术设计人才的教育基地之一,经历了五十载的积淀与发展,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拥有多门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培育学科。几十年来,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的学子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的很多学生都已成为著名的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在众多不同领域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师生设计的作品中包括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亚运会、全运会、全国残运会、东亚运动会、亚洲轮滑锦标赛、第六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赛事项目的会徽、标志、招贴和吉祥物。师生们的艺术作品曾荣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一些优秀教师和校友更是担任了国内和沪上相关学术团队的负责人。除此之外,比利时国际青年设计师设计大赛金奖、英国刚古机构形象设计大赛“优异奖”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壁画、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壁画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制作都汇聚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才情!

右:吴飞飞(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视觉传达系主任)

中:裘泽宇(新媒体中心采编记者)

左:徐子安(新媒体中心采编记者)

艺术与设计学院下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系下设平面设计、会展设计、装潢设计和多媒体设计四个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是我院的优势专业,在上海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经过五十载春华秋实的积累,现已逐步发展为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在本系教师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以高级教师职称和中级教师职称为主体的师资力量,其中包括副教授六名、硕士生导师一名和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七名。本系教师在保持优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锐意进取,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2001年至2014年分别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以及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奖项,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本专业的教学教材,在推动我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残疾人特殊教育上实施四个“一体化”方法。一是“看”与“思”一体:针对听力障碍的聋哑学生,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学会“看”,强化视觉信息的接受,引导他们对设计作品剥离具体内容和形式;然后强调“思”,引导学生找到作品的创意原点,深入剖析作品的根本概念,使学生掌握设计课题的创意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二是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学校一方面注重理论教学的循序渐进,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单元,强调教学互动;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将专业理论与课题实践设计过程紧密结合,注重实战模拟,如海报设计、包装设计、漆艺等课程先要求学生多画、多动手创作,再由教师分析归纳,弥补特教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足。三是特教学生与普通学生为一体:特教学生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实行同一学制、同样的教学要求。强调特教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创造条件开展特教军训等。开展普通学生与特教学生“一帮一”融合教育活动,双方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心灵上互相沟通,汲取各自所长、互勉共进、相得益彰。四是学校与社会为一体:学校高度重视特教工作,整合教育资源,举全校之力,促进特殊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学校在办学中还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媒体等各方面的支持,搭建聋哑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鼓励特教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专业和文艺、体育竞赛,提高特教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聋哑大学生全面发展。

 

 

榜样的力量,朋友般的相处

同在一片蓝天,却有着别样的精彩;怀揣着母亲般的爱,敞开着大海般的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手舞足蹈的演技,云卷云舒般的表述,尽显别样风采。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特殊教育事业,方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

在大多数人看来,特殊教育是一个既神秘有神圣的领域,他们更无法想象这样一群孩子是如何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和成长的。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就活跃着这样一批特教老师,他们敢于担当、辛勤付出,心怀坚持不让任何学生掉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视觉传达系主任吴飞飞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吴老师在采访中体现的知性稳重、宠辱不惊、落落大方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虽然话不多,却总是用行动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多年来,吴老师始终坚守在高校教学第一线,以教书育人为信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她敢于奉献、默默无闻的处事风格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上应学子。吴老师回忆第一次给聋人学生上包装设计课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她告诉同学们:“好好学习这门课,老师会推荐你们设计的作品参加包装设计大赛。”她印象深刻,当时同学们的反应并不热烈,有学生叹气道:“其他学生得奖都很困难,更何况我们?”吴老师继续鼓励说:“你们不比其他学生差,只要努力,同样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说起吴飞飞老师,特教班的同学们都会亲切地唤她为“慈母”,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有很多同学都觉得吴老师亦师亦友,吴老师则用“一往情深”来形容她对特教班学生多年的感情。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这位“慈母”与特教班的聋哑学生们书写了无数的精彩与动人!

吴飞飞老师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在无形之中给予了特教班的同学们以榜样的力量。吴老师是艺术与设计学院2004年以来获得二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带头人,也是一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带头人,曾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等荣誉。

吴飞飞老师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国家重量级的大赛中频频入选得奖,更是频繁出现在国际重量级的艺术设计舞台上,如获得享有“设计奥斯卡”的国际设计界的最高奖项“红点奖”;入选亮相于世界五大平面设计经典展览之一的“莫斯科金蜜蜂双年展”;著名的“乌克兰第八届全球公益海报三年展”;斯洛伐克”Trnava海报设计三年展等展览中,成为国际设计精英队伍行列中的一员。

 

为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吴老师主持开展了专业学科方向教学的改革优化工作,在深入研究聋哑学生实际特点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课程培养计划,探讨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在吴老师的带动下,更多的师生不约而同地参与到了针对聋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改善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担任特教教研室主任期间,吴老师虽然一个人担任了数门课程的教学,但与特殊学生家长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家长们一遇到什么问题,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向吴老师咨询建议,吴老师也总是耐心认真地为家长学生们答疑解惑,还有一些已经毕业的同学依旧把吴老师当作一生的“心灵伴侣”,同学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的发展和工作近况始终牵绊着她的心。

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吴老师转任视觉传达系主任,但她从未因此停止过在特教工作道路上前行的脚步,继续潜心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革。吴飞飞老师在担负沉重的教学和育人压力下,丝毫没有放松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她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科研、学术水平,近年来发表了有关教学、课程改革和专业学术的论文多篇。她主持的“文字设计”课程成功评选为上海市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她主编、参编、译著了《包装设计》、《品牌文字设计》、《环球配色惯例》、《艺术文字设计》、《实用包装结构500》等多部专业学科教材,其中一些教材更荣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称号;此外,吴老师撰写、出版了专著《飞翔点滴:吴飞飞论文、海报设计》。去年9月,由吴飞飞教授主持的《聋聪合一、普特互渗——特教艺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我们特教班的学生来说,教学是非常难的。我们都听不见,无法用正常语言交流,但是您丝毫没有因为这点而感到麻烦,反而对我们很耐心,反反复复地教我们,直到我们弄懂为止。我觉得您对我既是‘严师’,又像‘慈母’。”“我们有今天的成绩都和您无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成功都是您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换取的。在此,我们最想对您说:谢谢您,老师,辛苦了!” 吴老师教过的学生们在毕业之际纷纷为老师送去了一份份感恩与祝福。

治愈率是给医生和医学家看的,在亲人和家庭的眼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对一位特教老师来说应始终心怀一份坚持:聋哑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在今天的知识海洋里,尤其是我们艺术设计多元化的领域里,勤奋、好学,像海绵一样在不断地吸收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感悟流行思潮,才会让你充实、敏锐和充满才智,才能引领设计潮流,做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同学们,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你们成为设计师的理想,望你们:奋发向上,敢于触摸先进设计理念,锲而不舍,勇于攀登吧!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吴飞飞

2015年12月25日

 

 

特殊教育结硕果,特教大楼展英姿

目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已成为上海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聋人教育的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发展改革委员会)拨出专项资金共5000万,支持学校建设特教大楼。

2015918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教大楼在奉贤校区正式动工,这栋地下1层、地上4层,总面积达13958.59平方米、层高约22米的“特殊教育殿堂”将预计在明年1023日竣工,它将从此亭亭玉立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这方特殊教育的热土上,支撑起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被社会大众仰望的崇高与敬意!

(正在快速建设中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教大楼)

据施工现场走访了解,本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教大楼”的建设工程由上海应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扬州市第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扬州五建”)负责建造,同时由上海宝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任监理单位。本次工程的建筑师傅都有着过硬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公司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类专业职称人员400余人,能够独立承担超高层、大跨度、精装修、结构复杂和技术难度大的民用、工业和公共设施。目前,建筑队已完成了今年12月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教大楼(月进度计划)》中的“基坑井点降水施工”、“非地下室土方开挖”、“非地下室基础施工”和“地下室基坑开挖”等分项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地下室基础底板施工”的工作。在工地上忙碌奔波的扬州五建预算师赵师傅告诉我们:“目前特教大楼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中,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非地下室部分的施工,而远处钢筋支架立着的地方已经开始建一层楼层,预计在本月底能够完成初步工程。”望见工人师傅们每天不辞辛劳地建造着学校特教大楼的场景,同学们也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采访中,来自上海宝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监理王师傅提醒我们进出工地一定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我们将自己的关爱传递给聋哑大学生们,王监理真诚地寄语:“大楼建好后,希望我们的聋哑学生们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千万不要辜负了老师、同学和所有人,尤其是亲人对他们的关爱。”

他们听不见,但渴望被听见!

无声强者谱写青春之歌:一样的动听,不一样的精彩

几十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学生已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著名设计师、专家和学者。师生的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等在国际、国内赛事和展览中屡传佳音、屡创佳绩、绽放光彩,如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分获了亚洲包装设计展会员奖、世界之星奖、大学生优秀包装设计“一等奖”等荣誉奖项。在我们的采访工作中,来自艺术与设计学院平面设计1班的大四女生崔晓表示:“我有一些很好的小伙伴就是特教班的同学,在平常的交往中他们非常乐于助人、积极主动,学习上也是勤奋踏实、成绩优异,我希望我们学校能继续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便捷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

在采访吴飞飞教授那天,我们和受邀参与采访工作的学校意翔手语社志愿者有幸赶上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听障大学生、“一帮一”志愿者、全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多方面参与共同完成的摄影作品展,亲眼见证了那一幅幅出自特教班学生之手的优秀佳作,感叹于他们眼中的世界竟是如此的斑斓绚丽。这次摄影展旨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学院一直以来“聋聪合一、普特互渗”的办学风采,传播社会正能量,倡导社会文明和谐新风尚,以身边的感人事件、人物以及场景为题材,抓拍记录感人瞬间,用放飞青春与梦想和充满正能量的校园大学生之眼,发现挖掘身边的感动与美景,籍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我们看到许多作品无论在构图、光色和场景把握方面,还是对于人物捕捉都有令人惊艳之处。

吴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们,这些作品均来自特教班同学最近的一次课堂作业。我们发现,每位同学都上交了两幅作品——一幅仿真手绘和一幅仿真喷绘,共37件优秀作品。其中,借助水粉颜料创作的仿真手绘有:俞丽斌同学的《含苞待放》、李悦同学的《水中的青柠》、卢恺雯同学的《绿色冲撞》、施凯俊同学的《孵》、王徐薇同学的《涵》等;还有借助水粉颜料和喷笔创作的仿真喷绘:夏润宇的《小妖精》、卢恺雯的《“紫”醉金迷》、潘晓婷的《蓝凌少女》、顾玉燕的《蒙娜“黑”莎》和徐讯的《凝》等作品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不禁驻足欣赏,细细品味期间之妙。

通过这些纪实作品的创作,丰富了“身边的感动”主题内涵,既是艺术与设计学院“聋健合一、普特互渗”,关注听障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同台竞技、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又一个突出范例。来自高职学院的大二学生黄浩正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在接受采访时他告诉我们:“希望特教班的同学抓住学校有利的条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解放日报》曾在有关报道中这样写道:“在学院的学生成果展示厅内,一尊学生的课堂雕塑作品引人注目:‘他’左手上举,拳头紧紧贴住耳根,嘴张成大大的圆形,似正在呐喊。是的,他们听不见,但渴望被听见;他们说不出,但始终在努力证明自己。”

 

 

对话无声世界“传声筒”:手之“言”,心之“语”

有一种语言,虽无声,却优美得可以震撼人的心灵;也是这种语言,虽优美却常常被人遗忘与拒之门外,因为它与健全人的社会格格不入,这种语言,这份无声的魅力便是手语。

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天使,他们无法用声音表达自己的真诚,却渴望用手语打开世界的窗口;他们渴望参与世界,却因为交流的不方便,独守着那份纯洁的心灵,独拥着对外界的憧憬。

其实,在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古人以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而第一个正式将手势变成手语的人,是法国的德雷佩神父。他为了聋人沟通的需要,自己创造发明手语以利管训工作。神父在教小男孩第一个单词——“上帝(注意神父左手里拿的书上的拼音是“DIEU”,法语里是上帝的意思。当时神父的右手打出“DIEU”的第一个拼音D的手指语,小男孩也跟着第一次打出了手语“D”)。一直到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为国立聋校,德雷佩神父从此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听障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语音属性认为手语是一个符号,而非语言;而聋教育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听障人本身根据手语的语言属性认为手语同样是语言,它是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然而,手语不能和书面语绝对地对应起来,听障人书面语言要受到手语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虽然手语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语言,但手语所具有的语言的属性说明,手语应该作为语言的类型之一。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论坛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特校 聋人 中国聋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