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妈妈”:让天使听见爱

  •  
  • 浏览次数: 99
  •  
  • 发表时间:2014-09-16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北京市石景山区与门头沟区的交界,五里坨红卫路天泰山脚下,这里虽属市区,却似一片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偏僻冷清。道路弯弯曲曲,驾车一路前行,走到尽头就是此次采访的目的地,北京市石景山区“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小腿弯弯,小脚向前,一二一……往后走,一二一……”刚走到大门口,便听到院子里传出欢快悦耳的音乐声还有小朋友们稚嫩清脆的欢笑声。“快请进!”走出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眉目清秀,浑身书卷气的女子,“我是高丽娟,这里的教务主任。”她的声音温婉低柔,微笑清爽如花。

“一个偶然,让我走近这群可爱的‘无声天使’”

23岁第一次接触聋儿,24岁从零开始学习语言康复教学,28岁首创国内家庭式聋儿康复模式,31岁创办“小桔灯”聋儿康复中心,34岁又一手创建了“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她经手康复的聋儿超过近六百人……创造如此传奇般经历的女子正是高丽娟,她就这样活脱脱地、不经意间便出现在面前,记者不由地喊出声来,“原来就是你啊!”

“是不是觉得太突然了?”高丽娟莞尔一笑,“回想起来,这种感觉就和我十几年前刚接触聋儿康复教学领域时一模一样,也是一个偶然,让我走近这群可爱的“无声天使”,从此就再也没有分开。”
 

石景山区“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老师在给孩子进行“一对一”教学。徐俊星摄
2000年7月,学中文出身的高丽娟已经是内蒙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高丽娟随同学到北京一家聋儿康复中心做了几天志愿者,期间她帮着给孩子喂饭,做游戏……都是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临行前的偶然一幕却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那天,高丽娟和同学们背起行囊准备离开聋儿康复中心时,在大门口正巧遇到一位衣着过时,面带倦容的年轻妈妈双膝跪在地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对着自己的聋哑孩子矫正发音:“老─师,老─师,妈─妈,妈─妈……”年轻的母亲双手捧着孩子的小脸,眼睛里满满的都是焦虑、期待和爱。高丽娟被眼前的这对母子深深地打动了,她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对母子来自农村,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为了给孩子康复,他们只得在北京的郊区租房子,每天来往康复中心都得至少四个小时。为了减少开支,妈妈每天只吃一个馒头充饥……
 
孩子在老师的陪伴下进行器械类康复训练。徐俊星摄。

每每回忆当时的情景,高丽娟的内心都会忍不住的翻腾,声音也不由得哽咽起来:“当时我真的非常震撼,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聋儿的康复更是会彻底改变一个家庭的状态,如何让聋哑儿童得到最大极限地康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师。”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高丽娟的内心已经和聋儿紧紧缠绕在一起。经过一番思考,高丽娟辞退了原本安逸的工作,离开了老家。2002年2月,她正式到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工作,开始了自己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崭新历程。

一声“妈妈”,她决心与聋儿牵手同行 
 
 中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识别图像和颜色。徐俊星摄

“说实话,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这份工作。”高丽娟说,虽然都是老师,但普校的老师和聋儿特教老师是两个概念,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是成倍地叠加。

从零开始学习聋儿康复教学对于高丽娟来说就如同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一切都得从汉语拼音。“我们平时觉得拼音很简单,‘a’,‘o’,‘e’ ……读出来很简单,但对于聋儿来说,恰恰这个阶段是最难的。”高丽娟至今还记得她带的第一个孩子,5岁的马腾飞,刚到康复中心时什么都不会,连简单的“啊”都发不出声音来。最初的发音对于孩子和高丽娟来说都是个极大的挑战。

孩子的顽皮决定了他不可能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地听完一趟30分钟的课程,马腾飞也是如此。刚开始接触聋儿特教的高丽娟对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有些应接不暇,马腾飞总是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时地跑跳,一会儿又耍赖躺在地上哭闹,又过一阵吵着要上厕所……常常一堂课结束之后,马腾飞困得睡着了,高丽娟也累得筋疲力尽,嗓子也哑了。

“我不能受孩子的影响丧失了教学的主动性,我得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001年,当时人工耳蜗的价位高的吓人,20万的手术费用常常是让很多家庭倾家荡产。看着孩子进步慢,高丽娟的心里比任何人都着急。她决心再难也要克服,于是,她开始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研读专业书籍,甚至还跑到医院向专家请教。

 
无论多忙,每天高丽娟都会走到孩子身边与他们交流。徐俊星摄

最后,高丽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时刻都集中注意力,”高丽娟向记者解释道,就是上课时老师手边要放各种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饼干、玩具、模型等等,一旦孩子对一种事物厌倦了就立刻拿另一件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
方法得当加上高丽娟反复不停地强化练习,终于,三个月之后,马腾飞第一次开口说了:“‘a’,‘o’,‘e’”。当马腾飞的妈妈接他离开康复中心的时候,马腾飞已经完全可
以与人沟通了。看着马腾飞妈妈激动地哭红了眼睛,高丽娟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即为孩子和家长高兴,也为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而感动。

从此,高丽娟工作慢慢走上正轨,然而让高丽娟决心以聋儿特教为终身事业的却是一个“意外”。那是2000年底,一位外地母亲来接孩子回家过年。见面时,孩子高声喊出了“妈妈”两个字,当时那位母亲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第二声“妈妈”响起时,那位母亲已经热泪盈眶。她说,这声“妈妈”已经盼了5年。流着眼泪,这位母亲把孩子拉到高丽娟身前,让孩子也喊了她一声“妈妈”。那一刻,突如其来的感动,让高丽娟也泪流满面,她把孩子紧紧拥在怀里。
 
有些孩子有多重残疾,在康复中心尽可能地对他们进行康复。徐俊星摄

高丽娟说,那一刻她深深理解了“爱是最动听的语言”这句话的意义。她决心今后要以自己全部的爱心,履行着一个母亲的诺言,她不仅教孩子们说话,更把爱的种子深深地种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在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工作的三年,高丽娟每天的生活重心只有孩子,她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甚至连喝水和上厕所都与时间赛跑。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让高丽娟心力憔悴,长期咽炎未能及时根治,2004年高丽娟查出了肾病。“父母心疼我,埋怨我为了孩子,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高丽娟如今仍在常年服药,她却很坦然地笑着说:“我从来都没有后悔做聋儿特教,因为只有看着孩子,我才是最快乐的。” 

2005年,身怀六甲的高丽娟加重了肾病的病情,不得已,她只能忍痛暂时离开了康复中心打算休养一段时间等孩子生下来再回到工作岗位。可此时,她优异的教学质量早已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在外。在她离开学校后一个月,11岁的湖北学生刘华新的妈妈找到了她。刘妈妈哭着央求她:“高老师,我知道您身体不好,但孩子实在离不开您啊,学讲话学了一半,现在谁教也不肯张口。您看能不能把他放在您身边带着。” 善良的高丽娟被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感动了,她点头答应了。

从此一年半的时间里,高丽娟从家到医院,从菜市场到药房,时刻都把刘华新带在身边,每天至少进行4小时的专业语训,并在生活中培养他的语言和交往能力。高丽娟用实际行动摸索探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聋儿康复模式和方法,刘小华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飞速地进步。如今,刘华新已经回到了母亲身边,成为一名普校的高中生。

刘华新成功的康复案例给很多家长带来了希望,他们纷纷找到高丽娟请她给孩子康复。面对家长一次次无助的哀求和孩子纯真的面孔,高丽娟开始琢磨自己办一所专业的聋儿康复中心。“当年北京同仁医院的一位老专家对我说,聋儿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程,耽误不得。我爱这些孩子们,不忍心看他们听到声音,却不能讲话。” 

“8+2+1+爱”开创新型康复训练模式
 
进入康复中心都要经过严格地听力测评,以便对聋儿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徐俊星摄

高丽娟的希望同样也是聋儿家长的夙愿,而此时,高丽娟的爱人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持高丽娟办学的工作中来。没有场地,高丽娟在聋儿家长的陪伴下,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北京的各个郊区;没有师资,高丽娟磨破嘴和之前的同事和同学求救,一次次地跑到各个高校招聘;没有资金,高丽娟和丈夫敲便所有亲戚的家门,挨个去借,“当时一共30万的建校费,差不多90%都是借来的。”高丽娟的丈夫陈老师感叹地说:“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可说实话,看着那些家长和孩子,我和高老师想停下来都已经没法停了。”

终于,2008年9月9日,“小桔灯”聋儿康复中心建成了。随后,2010年,“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正式注册。“希望每一个老师都像妈妈一样精心地呵护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来到学校就像回到家一样幸福快乐。”正因如此,高丽娟觉得只有“漂亮妈妈”这个名字最能代表她对孩子的爱,对学校的希望。 
 
集中式授课是对康复情况较好的孩子进行上学前的培训。徐俊星摄

“抓好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如今,高丽娟主要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漂亮妈妈”康复中心拥有23名特教老师,全部特教专业大专以上学历,8+2+1+爱---康复训练模式,创新方法,促进效果,让“折翼的天使”展翅翱翔!!

8个月听辨训练、言语矫治,专业教师依据评估制定孩子个性化康复教学计划、内容和目标,让孩子能听会说,大大缩短语训时间。

2个月康健融合教育增进认知、理解,强化交流沟通习惯,衔接常规幼教、小教课程,特教老师全程跟踪,针对性巩固教学,让听障儿童能够和健全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康健一体园2011年筹建并开展衔接教育,为聋儿回归主流教学奠定基础。

1个月现场、远程30课时的家庭康复训练专业知识培训,让每一位听障儿童家长具备相应针对自己孩子的康复训练技能,家园结合巩固提升康复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此外,“实用性生活教学”也是“漂亮妈妈”的一大特色。用生活中必需的交流对话,让孩子理解语言。抓住生活的每个场景如吃饭、穿衣、睡觉、喝水、洗刷、看电视、做游戏、购物等,并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拓展。例如:吃早点时当孩子看到碗、筷子、勺子、稀粥、包子……让他们学习发音并理解含义,进而让孩子学习交流。“慢慢地,孩子走进除了家长和老师之外的正常人的生活。”高丽娟对“实用性生活教学”充满信心,“我带过的很多孩子都是受益者。”

另外,“漂亮妈妈”还十分重视与聋儿家长的互动。“小航今天怎么样?又有了哪些进步?”“我马上放他的视频。”远在河南驻马店驿城郭庄务农的小航母亲在QQ上询问孩子情况,高丽娟与她聊了起来。小航父母不能陪伴他康复,中心就每天与他母亲通过QQ视频聊天,边介绍孩子当天的进步,边放康复课视频。同时,小航父母每月还能收到录有孩子康复精彩片断的光盘。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到了孩子的康复情况。高丽娟点开电脑指着一个个文件夹告诉记者:“我们QQ视频连线和寄送光盘的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络,不仅增加了家长的信心,同时也能带动和影响今后孩子回到家中的康复。”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康复中心,基本实现老师和孩子“一对一”的照顾模式。徐俊星摄

如今,“漂亮妈妈”累计康复听障儿童600余名,大多孩子已经回归社会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常规教育,多年来“漂亮妈妈”经过努力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赠送表彰锦旗400余面。目前,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漂亮妈妈”可容纳近100名听障儿童在园所同时康复训练。

“漂亮妈妈”优质的教学质量和温馨的教学环境在业界和家长圈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即便如此,如今“漂亮妈妈”每成长一步都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首先是就是资金问题。“漂亮妈妈”所在地租房的费用,还有孩子们日常的生活支出再加上水电等基本开支,另外中心还需要不间断地添加教学设备。“保守估计吧,一个月至少要12万的基本支出。”高丽娟的爱人陈老师告诉记者,一个月孩子的学费是3000元,算起来也就是基本维持收支平衡,“我们最怕孩子生病,一生病费用更是成倍地增加,承担不起啊。”陈老师摆摆手,显得有些无奈。

即便如此,“漂亮妈妈”并没有因为资金问题放弃过任何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有些上学上到一半就交不起了学费,高丽娟从来没有催促过家长,“孩子的最佳康复期就是很短的几年,因为钱的问题就把孩子推出校门,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2007年,山东郝女士夫妇为了让6岁聋儿青林恢复听觉而倾家荡产,一家人寄居车库的事情一经报道,陈老师和高丽娟夫妇经过商量,立刻将孩子接到学校进行免费康复。诸如此类的善事,“漂亮妈妈”已经做了不计其数。

其次,是师资问题。高丽娟出身特教教学,她深知老师的继续教育和待遇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现在,我们每周都对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如果市里有培训项目,我们都会推荐优秀教师去学习。”高丽娟打开自己的工作日记,上面满满地记录了每周业务培训的内容,“对于教师待遇问题,我们是尽可能地给予较高的工资。无论学校经费再紧张,我们都保障教师免费食宿和四险,表现优异的教师最高可以拿到6000元。当然,我们毕竟是民办机构,比如教师的职称问题还有户籍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相应的肯定有劣势。” 
 
源源不断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聋儿被送到“漂亮妈妈”进行康复。徐俊星摄

最后就是场地问题。如今“漂亮妈妈”与所在地的租房合同是六年的租期。“还有3年左右的时间租期就到了,到时候中心是否能顺利续租是个问题。”陈老师的语气虽然平和,但眼神中还是闪过一丝忧虑,“我们肯定是不希望搬的,但到时候如果房租过高或因为其他原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漂亮妈妈’的未来。”

记者采访当天遇到一个河北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漂亮妈妈”试听课程,小家伙性格开朗,一走进教室就和班里的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于是,年轻的妈妈站在教室门外透过玻璃窗望着儿子,一站就是整整半个小时。孩子在教室里开心地蹦蹦跳跳,门外的妈妈也跟着笑了,嘴角微微上扬着……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一切都看在眼里的高丽娟,眼圈微微发红,“这因为有这种期待的眼神,所以再艰难,我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


石景山“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所需物资
第一部分康复及教学器材
 编号 产品名称
 1 跳绳、毽子50套 ;声响玩具、手持玩具 游戏棋各50件;
 2 HB绘画铅笔2000支  
 3 家庭类玩具:娃娃类;家具类(娃娃床或床车、衣柜或衣架、餐桌椅、操作台、灶台、沙发等);用品类(炊具、餐具、奶瓶、模拟家电、舆洗用具、仿真食品等);
社会类玩具:餐厅、商店、医院、美发厅等角色套装玩具及服饰。(各十套)
 4 计算机、空调各5台(二手也可,用于学校教学) 
 5 电视机5台(二手也可,送给贫困家庭使用)
 6 书架、电子琴、积木各50套
7 秋千、中型荡船、滑梯、跷板、螺旋、弓型门、爬垫
第二部分 办公、生活用品 
编号  产品名称 
煤1800吨(学校过冬使用)
 2 大米500袋 (用于孩子伙食)
 3 面粉500袋(用于孩子伙食)
4 学生校服1000套
6 学生手套1000副
 
注:若进一步了解学校情况,请点击: http://www.plmmkf.com/
电话:010-88903298 E-mail:piaoliangmam@126.com
地址:石景山区红卫路社区1号院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妈妈 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