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郭华坤:特教学校视角的融合教育实践
为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近年来,诸城特教学校立足融入“大教育”“大社会”,积极探索融合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基于特教学校视角,不断推进实践“三层次六维度”融合教育模式。
(一)核心层。包括师生同进、家校共育两个维度。
师生同进。这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基础。主要抓两项建设:围绕促进教师发展抓文化建设,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抓课程建设。
教师是办学第一要素。重视价值引领,组织全体教师撰写《学校文化·共建共享》3辑12册,以“情”穿线,畅述特教情缘、同事情谊、师生情愫、家国情怀。提出“特教是有科学的,爱心是有尺度的;学生是有成长的,教师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标准的,业绩是有评价的”,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提炼形成“投身特教,行善积德”的特教教师价值观,激励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立德树人。重视体验反思,组织全体教师到省内外8所特教学校学习考察,切身感受特教前沿的发展脉搏。积极争取新教师引进,近三年新招聘青年教师9人,通过实施“青蓝工程”跟上培养提高。重视典型培养,张守海同志成功入围“齐鲁名师”,目前山东省县级特教学校仅此一人。
课程是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突出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4+2+x”课程设置模式,即4节基础性课程、2节发展性课程和几节康复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落实国家课标规定的10门课程。发展性课程,开设了串珠、丝网花、纸编、十字绣等课程。康复性课程,拓宽现有设施功能,加强现代化设施引进,全方位实施康复训练。同时,丰富活动课程,开设“每月一事”主题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家校共育。与家长“同理共情”,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成为学校发展的亲密伙伴和得力助手。组建家庭教育骨干团队,开足开好家长课程,邀请专家授课,向家长普及特教理论及方法。做实家访工作,走到每位家长的炕头上,嘘寒问暖,寻计问策,架起家校沟通的连心桥。为家长写春联、送“福”字、写书信,评选表彰“十佳家长”和“优秀家长”,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为家长在校陪读提供便利……。全校教师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学校连续两年的家长满意度列诸城市第一名。
(二)紧密层。包括随读指导、普特协作两个维度。
随读指导。依托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诸城市特殊教育资源服务中心,设立5个中心教研组,对普教学校进行特教业务指导尤其是随班就读指导。对全市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测查鉴定。根据市教育局安排参与指导百尺河、枳沟等幼儿园进行“随园保教”试点。协助市教研室举办了多轮全市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培训班。在课堂、建档、管理及资源教室建用等方面,为普教学校提供指导。
普特协作。与普教学校加强合作,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共建办学。与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诸城一中、实验小学、亿婴天使早教中心等联合开展文体联谊。带领有潜能的特殊学生到青少年基地学习泥塑等特长项目,促进兴趣发展。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到密州路学校、实验初中、文化路小学、实验幼儿园等普教学校“一对一”研讨,实现信息互通、业务精进。选派新入职教师到繁华初中等普教学校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观摩学习,实现多元成长。我校教师为桃林镇山区孩子捐赠学习生活用品,体现了特教教师的社会担当。
(三)拓展层。包括开放办学、氛围营造两个维度。
开放办学。开展“送教上门”,由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拓宽了特教服务半径。为提高“送教上门”实效,实施了“1+N+2”送教上门新模式,即:1为特教学校为骨干,N为普教学校,2为上门和线上两种送教方式。通过送知识、送技能、送温暖,把课堂开到家庭和社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特殊教育。
(一)核心层。包括师生同进、家校共育两个维度。
师生同进。这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基础。主要抓两项建设:围绕促进教师发展抓文化建设,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抓课程建设。
教师是办学第一要素。重视价值引领,组织全体教师撰写《学校文化·共建共享》3辑12册,以“情”穿线,畅述特教情缘、同事情谊、师生情愫、家国情怀。提出“特教是有科学的,爱心是有尺度的;学生是有成长的,教师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标准的,业绩是有评价的”,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提炼形成“投身特教,行善积德”的特教教师价值观,激励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立德树人。重视体验反思,组织全体教师到省内外8所特教学校学习考察,切身感受特教前沿的发展脉搏。积极争取新教师引进,近三年新招聘青年教师9人,通过实施“青蓝工程”跟上培养提高。重视典型培养,张守海同志成功入围“齐鲁名师”,目前山东省县级特教学校仅此一人。
课程是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突出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4+2+x”课程设置模式,即4节基础性课程、2节发展性课程和几节康复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落实国家课标规定的10门课程。发展性课程,开设了串珠、丝网花、纸编、十字绣等课程。康复性课程,拓宽现有设施功能,加强现代化设施引进,全方位实施康复训练。同时,丰富活动课程,开设“每月一事”主题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家校共育。与家长“同理共情”,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成为学校发展的亲密伙伴和得力助手。组建家庭教育骨干团队,开足开好家长课程,邀请专家授课,向家长普及特教理论及方法。做实家访工作,走到每位家长的炕头上,嘘寒问暖,寻计问策,架起家校沟通的连心桥。为家长写春联、送“福”字、写书信,评选表彰“十佳家长”和“优秀家长”,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为家长在校陪读提供便利……。全校教师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学校连续两年的家长满意度列诸城市第一名。
(二)紧密层。包括随读指导、普特协作两个维度。
随读指导。依托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诸城市特殊教育资源服务中心,设立5个中心教研组,对普教学校进行特教业务指导尤其是随班就读指导。对全市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测查鉴定。根据市教育局安排参与指导百尺河、枳沟等幼儿园进行“随园保教”试点。协助市教研室举办了多轮全市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培训班。在课堂、建档、管理及资源教室建用等方面,为普教学校提供指导。
普特协作。与普教学校加强合作,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共建办学。与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诸城一中、实验小学、亿婴天使早教中心等联合开展文体联谊。带领有潜能的特殊学生到青少年基地学习泥塑等特长项目,促进兴趣发展。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到密州路学校、实验初中、文化路小学、实验幼儿园等普教学校“一对一”研讨,实现信息互通、业务精进。选派新入职教师到繁华初中等普教学校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观摩学习,实现多元成长。我校教师为桃林镇山区孩子捐赠学习生活用品,体现了特教教师的社会担当。
(三)拓展层。包括开放办学、氛围营造两个维度。
开放办学。开展“送教上门”,由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拓宽了特教服务半径。为提高“送教上门”实效,实施了“1+N+2”送教上门新模式,即:1为特教学校为骨干,N为普教学校,2为上门和线上两种送教方式。通过送知识、送技能、送温暖,把课堂开到家庭和社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特殊教育。
来源:诸城市教育局 作者:诸城市特教学校校长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特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