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很高兴认识你

  •  
  • 浏览次数: 4264
  •  
  • 发表时间:2018-07-26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我是一名听障人士,大学生,平面设计师,也是手语社社长,负责推广手语,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手语,了解手语,搭建起有声与无声世界沟通的平台,当然有好多人都好奇,采纳一些常常被健听人士问到的问题。
  前段时间,讨论手语的话题,有个听障朋友一针见血,大部分人的手语和官方手语并不是一样的,大部分听障人士也并没有条件去学官方手语,那电视台里那些新闻的手语是放给谁看呢?这一段话深思了很久,让我久久不能入睡,开始走对手语研究的路上。
  手语是世界通用的吗?
  不是,手语是一门真正的语言,它和有声语言一样都是有地域区别的。
  比如美国聋人使用美国手语,印度聋人使用印度手语,而中国各个地区的手语使用也是有区别的,像上海手语、北京手语、重庆手语、西藏手语等等,类似于汉语的方言。手语的统一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景,即使是同源的手语,也不意为着完全相同,经过一代代人的使用,手语也会有自己的发展变迁,甚至产生出很多独特的文化特性和方言。由此可见,手语的统一不仅不现实,对于各地的使用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相反的,很多地方(自然/方言)手语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在听障人士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的,有些是约定俗成的打法。这样的手语一般具有形象、简洁的特点,听障人士易于理解,也易于推广。但这些手语不可能都被收集到《中国手语》(第三版,2003)里面,通过地方(自然/方言)手语的学习,一定能提高手语表达技巧。
  我们熟悉的普通话,手语中也是有一套官方标准的,词汇上主要以新出台《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第四版,2018)为标准。与《中国手语》(第三版,2003)完全不同,《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第四版,2018)尊重听障人士手语的视觉语言习惯和特点,采用一些听障人士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在语言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形成并广泛使用的手语,里面采纳有大量地方(自然/方言)的手语,比如阿昌族,满族,藏族,陕西,上海,西藏安徽这些词汇。但是大部分听障人士对《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第四版,2018)的词汇并不熟悉,而没有条件去学官方手语,就像中国四六级,老外来做都不及格。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汉语句子逐字翻译的手语非常冗长,这是手势汉语,手势汉语不是真正的语言,只是汉语的附属品,自然手语才是真正的语言。
  我经常见到电视台里那些新闻的翻译手语,你能看懂吗?
  答案是肯定的,肯定看不懂!纵观我国央视手语新闻,没有一位手语翻译员是有明显表情姿势变化的,基本保持在一个很温柔的微笑状态。这在电视上看着很和谐,可是却非常不利于听障人士理解新闻的内容。尤其是在报道冲突暴力事件时,手语翻译员面不改色,春风和煦,真的只能用一句时髦语“图文无关”来形容。
  听障人士不喜欢电视新闻里的手语翻译,一方面是因为手语翻译的画框太小,往往看不清楚,另一方面是没有条件去学官方手语,往往看不懂,至于表情体态语,电视新闻里的手语翻译员多数也没有。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电视手语和“瞎比划”实质上也没有太大区别,都很少见有类似完全以手语为主新闻综艺这样的节目,但是他们恰恰在很多电影、电视节目中加入了大量的字幕,非常人性化也非常客观地尊重和保护着听障人士享受文化精神生活的权利。如果,在播放新闻,直播春晚的时候直接打上字幕,将电视台播放手语翻译而占用的寸秒寸金的时间用来多产生经济效益,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举措。
  多元社会该如何对待听障人士和手语?
  就好像LGBT,女权作为少数群体,经历了多少抗争,才争取到了现在的地位。我们听障人士也一样,为听障人士发声,为手语发声,少数群体是社会的进步或许就体现在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宽容上,减少多数群体偏见带来的暴力,歧视异类是一种傲慢的偏狭心。
  手语怎么可以学好?
  首先你得热爱手语,手语很简单,也很复杂。光着靠书,网络学习手语是远远不够的,多和听障人士交流学习,什么事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手语也是这样。
  我们想到语言一般会先想到三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大家会觉得手语都不发音哪来的语音呢?在有声语言中,由有限个无含义的音位组成了有意义的词、进而组合成无限的短语、句子。
  手语也有类似的特征,每个手势可以拆分成有限的手形、位置、运动、方向表情身体的变化,而正是这些有限的而又没有含义的成分相互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个手语词汇,从而组成数不清的手语句子。所以手语虽然没有声音,但原理和有声语言却是一样的。
  而词汇方面,有人误解手语词汇很少,无法表达抽象概念,比如说语言学中那么多术语,手语中能找到对应的词吗?这么抽象的概念如何表达?但实际上手语主要是听障人士用来进行日常生活和交流的语言,听障人士从事科研、文学等领域的较少,所以这一方面的词汇并不丰富。
  然而如果是在听障人士比较擅长的绘画、设计等领域,你会发现有许多手势在汉语里也找不到对应的词来描述。就像非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会了解音系、音位、区别特征这些术语。不过随着听障人士和健听人士的交流越来越多,听障人士对健听人士在做的事情越来越了解,听障人士也会创造一些手势来表达这些术语。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手语语言学也会成为国内大学里一门独立的学科,有更多健听人士和听障人士朋友加入进来,研究手语语言。其实国外早已经有聋人语言学家,除此之外,听障人士从事研究工作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有专门的聋人大学提供本科到博士的各种课程,手语也被官方承认为一门语言。
  我给大家介绍一位TED演讲者Christine Sun Kim女士,她是一名听障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她把手语比作音乐,因为其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同样可用来传情达意。


  我看到听障人士头上有东西,耳朵戴着助听器,不接受手语吗?
  不是,当然有一些人不承认自己是聋人身份。有的人因耳聋而自卑,就告诉别人,我只是听力不太好,我只是发音不太好,这样是不行的。
  要正视这个现实,将听障人士看作一个文化和语言学的社群,理解手语是听障人士的母语,或是听障人士用来沟通的第一语言,如此,才能接纳手语,继而能够坦然得到合理便利的支持,当然有一些听力和语言训练过的听障人士靠助听器正常交流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可以和健听人士正常交流,也可以和听障人士手语交流。
  尽管听障人士群体的身份意识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家长在听障儿童教育方面仍存在误解,一般脑残医生会建议家长让听障儿童进行人工耳蜗移植,而且不建议学习手语,担心手语会对口语的习得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2到12岁的听障儿童不知道人工耳蜗是什么东西,家长不尊重听障儿童的自我选择,强制开刀手术进行人工耳蜗移植,经常见过移植过人工耳蜗的听障人士埋冤父母。
  手语和健听人士一点关系都没有,学手语有什么用?
  手语是一门三维语言,增强一个人协调能力,开发视觉思维能力,增体益智。
  结识听障人士朋友,体验聋人文化,手语文化,在喧闹环境里可以用手语准确传达你的想法,在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也可以用手语激烈地讨论也不会影响他人,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形体语言,可以借助其形象的表现力与非同类有声语言的人群沟通交流,也可以让手指更加灵活,用独特的方式和语言向你爱的人表达心意。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工作中,能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增添客户群体,我见过西安美院附近一家理发店,有位理发师自从学会手语后,听障人士竞相传告,业务蒸蒸日上,其余好处不胜枚举。
  对于想学手语的健听人士,实现了他们一直想学手语的愿望,也给他们有了更深入了解聋人世界的平台,可以借助平台更好地帮助听障人士,也让健听人士感受到了手语原来可以多元化。当然可以用手语不失礼貌地怼人。
  我见过听障人士打手语时候带着很丰富的表情,这是怎么回事?
  面部表情在手语中重要性很强,是手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的面部表情本身可以表意,如满意的表情和不满意的表情,笑容和怒容,一看就明白意思。有的面部表情要和手语配合,是手语词语和句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表示疑问和否定的手语,加上表情,意思更加明确。
  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在手语中的作用主要是语义功能(表示意思感情和感觉)和语法功能(表示疑问、否定、强调、话题优先、前后关联等)两种。
  听障人士怎么思考?
  声音并非思考的唯一方式。即使是健听人士,也有人更倾向于图像思维,大多数是视觉学习者,便是如此。听障人士会运用各种非声音信息来支持思维,思考的深度完全不亚于健听人士。
  我也会在头脑中“说话”,但我说的话并非基于语音。我是一个靠视觉生活的人,所以在我的头脑中,我会看到手语,或者影像图片,亦或是文字
  听障人士可以听音乐吗?
  当然可以,完全耳聋的听障人士通过骨传导听音乐,感受节奏振颤和共鸣,还有部分听力和语言训练过的听障人士可以直接听音乐。
  在微博上看到很火的视频,就是一个手语翻译员在演唱会现场上翻译“死亡金属”,这都可以翻译?





  当然可以翻译出来,专业手语翻译员依靠有声语言,而使用手语直接进行翻译创作,翻译是基于专业手语翻译员听有声语言的意愿和情感传达给听障人士,让听障人士更好去理解。
  而听障人士在自主创作中可以采用母语,自然手语来表达生活感悟,手语在创作时可以尽量选择使用双手,以达到视觉对称的美感。特别是演唱会手语翻译追求视觉上的对称和平衡,为达到这一目标,充分利用对称空间,或选择双手对称的手势词汇,有时也会自己创造新词来实现对称。创作新词最为手语诗歌常见的创作手段,除实现对称还有其它的功能,听障人士的世界也可以同样精彩。
  对听障人士“瞎比划”是不是不尊重的表现?
  是,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胡编乱造的手势来冒充手语都是对听障人士群体的极其不尊重。
  有多数人会质疑手语的语言地位,我不知道手语算不算一门语言?
  算,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手语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缺乏对中国手语语法的系统了解,对于中国手语里的词汇也没有收集整理完全。并且中国手语与其他国家手语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方言多,不统一。
  但这些还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的问题在于目前中国对于手语研究的态度并没有摆正。在有限的研究中,并没有试图去深入了解这门语言的自然规律,而是选择抛开中国手语的独特结构不谈,试图创造一套手势来与汉语字字对应。但是现在手语研究和规范化进程开始广泛采纳听障人士的意见,慢慢得到听障人士的认可进行推广。
  完全不懂手语的健听人士如何和听障人士交流?
  对于常见交流来说,书写或者打字的速度还是可以的,电子时代也为这种非语音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另外一些简单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比划来完成。
  (1)读唇语,读唇语并非绝对可靠,但是完全可行的。对于汉语来说,大约60%的发音是可以通过口型来辨别的,如果语境明确,这个比例还会上升。
  (2)找手语翻译人员,很多听障人士会选择和懂手语的健听亲友或者健听朋友一起出行,在正式场合可以聘请手语翻译,虽然价格贵,但这种方法在效率上无疑是最高的,目前国内专业手语翻译者稀缺,一般请的大部分都是残联系统内的人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社会志愿者及义工。
  (3)找翻译中心,如果是远程交流,除了打字外,也可以选择一种叫做视频电话接力的服务,听障人士通过视频电话,用手语把要说的话告诉翻译中心的人,再由翻译中心的人通过视频电话告诉另一端的健听人士,目前国内有五六种相似的APP,但是没有办法正常运行,用起来很费劲,加上收费比较不亲民,很难接受。
  (4)助听器或其他助听设备,其实许多听障人士是听力受限,而非完全感受不到声音。现在很多助听器能够在不影响美观和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帮助听障人士听到声音,特别是在语言康复训练中心训练过或者健听亲友语言训练过的听障人士,基本上可以说话交流,有时候发音不标准,基本上可以听懂,这情况的听障人士很常见。
  从上面这些来说,还是学一些常用的手语比较好一些,不会有很多的麻烦。
  与听障人士交流需要注意什么?
  无论你是用手语、唇语、翻译、书写或者其他方式和听障人士交流,基本的原则很简单,一是友好,二是关注,下面是一些通用注意事项。
  (1)处于听障人可视范围中
  (2)用正常的语音语调
  (3)不要夸大嘴的动作
  (4)保持眼神交流
  (5)运用手势和其他视觉线索
  (6)提前建立好谈话内容的要点
  (7)如果谈话被打断(如电话铃),向对方做出解释
  (8)对听障人士讲话,而不要只对着翻译人员说
  (9)询问对方是不是要对刚才说的话做一个总结
  (10)学习一些手语的常用语
  和美国的一些城市比,国内对残障人士正常生活的辅助和保障做得还远远不够。在美国经常能看到残疾人,盲人独自出行,肢残人士独自坐轮椅出行,无论是道路上、公共场所内还是公交车上,所有的无障碍设施都是完好可用的,也不会出现类似盲道被挡被占的情况,人们会主动对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很有耐心,但绝不会过分关心而让对方感到窘迫。当然,我们听障人士也希望也能够切实关注我们的所需,特别是手语
  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没什么区别,我们只是有着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已,但是我们的身体功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听人士依靠听觉,听障人士依靠视觉,健听人士通过耳朵接收信息,听障人士通过眼睛接收信息,仅此而已。
  手语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不是只有听障人士才可以学习手语,就像并不是只有健听人士才可以学习音乐,我们诚挚邀请大家打开双耳,睁开眼睛,融入到我们特殊的文化中,去感受那种视觉语言的独特魅力。
  或许,你就会爱上的。
  来源:亡音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