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听障人士沟通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  
  • 浏览次数: 1022
  •  
  • 发表时间:2016-10-0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一、言语—文本翻译

•这项技术的最主要的例子是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国家聋人技术机构发明的C-Print言语-文本翻译服务器。
•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打字员用缩写代码将教师的课文以及学生的发言输入笔记本电脑中,一种特殊的翻译软件将他输入的代码转化为文字。
•在教师讲述课文或学生发言3秒钟以后,相关文章或发言内容将呈现在学生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上。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单独思考词语,文章将在屏幕上保持1分钟。
•由于系统使用的是缩写代码,所以系统无法提供文章的逐字翻译,也无法跟上较快的语速进行详细的翻译。
•受过训练的打字员将删去冗长的部分,使用关键字、浓缩信息并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课后该文件可以保存、编辑或是打印。学生发现这种浓缩C-Print笔记法比速记员的手抄本更有利于学习。

二、电视辅助技术

(一)电视声信号传感

•电视辅助技术是一些帮助听障者改善感知电视声音信号的装置。
•可以在维持电视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将电视声信号直接传递给听聋人,也可以使用磁感应与助听器相连。
•装置的麦克风可以放在电视喇叭的旁边,或使用输出插孔。

(二)电视节配目字幕

•如今的电视节目字幕逐渐增多,对包括聋生在内的听障人士通过网络电视进行娱乐和信息获得提供了重要支持。
•但是电视字幕的覆盖率还应进一步加强,也需要依靠立法来对此进行规定,使得电视字幕资源能在聋生言语语言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文本电话
•它是为方便聋人、听力障碍人士或言语障碍者沟通而设计的一种电话。
•其功能包括语音输入,可编写的文本问候信息,再次呼叫,免提,打印和闪烁功能。逆光时也可阅读。
•带显示屏及68键键盘,内置麦克风。高对比度的双行斜体大字显示。

四、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研究

•“基于多功能感知理论的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研究”是以计算机的人-机-人交互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聋人手语和正常人的口语转换问题的一项研究。
•该项目在技术上研究解决了大词汇量的连续手语识别和三维虚拟人手语合成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最新检索结果表明,本系统是世界上最大词汇量实时连续手语识别系统。
•在该系统上,首次设计实现了能够处理大词汇量的手语/口语交流对话系统。
•该成果实现了5177汉语词汇的中国手语识别,孤立词正确识别率为95%,连续手语的正确识别率为91.5%。
•该成果在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方面属于奠基性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所研制的面向中国人的正常人与听力障碍人士的实时双向交流系统在国际上属于首创。\

五、泰国电信研发的通信助理(TRS)

•TRS是一种电话的服务,它允许听力和言语残疾人地方通过键盘或辅助设备,和一般电话用户通话。
•提供TRS网络服务的工作人员,被称为通信助理(CAS),以方便有听力语言残疾人和他人之间的电话沟通,并可以由任何一方发起。
•如果一个人希望发起的TRS呼叫,他将使用一个文本输入设备,通过TRS中心,然后将想要通话的对方的号码提供给CAS。
•另一方面,CAS将对方原始语音通话转化为文字给使用者。
•CAS作为TRS呼叫桥梁,它将使用者输入的文本转化为语言给通话对象,并将对方的语音通话转化为文本给使用者。

六、基于Kinect的手语识别和翻译系统

•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进行的一个合作项目。
•希望通过使用Kinect(它是一种3D体感摄影机,同时它导入了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辨识、麦克风输入、语音辨识、社群互动等功能。)来帮助提升手语的识别率,从听障人士架起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该成果实现了5177汉语词汇的中国手语识别,孤立词正确识别率为95%,连续手语的正确识别率为91.5%。
•该成果在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方面属于奠基性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联合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柴秀娟、李广、陈熙霖等研究员,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

七、基于云技术的未来设想

•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听障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