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残疾人的了解,比现代文明社会落后半个世纪

  •  
  • 浏览次数: 87
  •  
  • 发表时间:2016-11-2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里约奥运会的余温总算散去,那些金牌银牌、民族精神和一众「男神女神」也逐渐退离了我们的视线。这个夏天仿佛要结束了,却很少有人还记得,在同样的地点以奥运会为名的另一项赛事即将开始。


  那就是9月7日开幕的残奥会。

  在你眼中,残奥会是什么?给残障人士举办的慈善活动?奥运会的「添头」?还是跟我毫无关系——因为我既不是残疾人、也没有兴趣看着一帮缺胳膊少腿的人摇轮椅?

 


  那或许你应该考虑看看这个与奥运会地位相同的、严肃的体育竞技赛事。因为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抛却那些廉价的同情心、真正了解一下在我们身边的残疾群体。

  残奥会绝对不是一件跟你「无关」的事。

在中国当残疾人太惨了

  什么是残疾?残疾人到底什么样?以及为什么要专门搞一个奥运会?这三个问题或许大多数人都一头雾水。

  对于「残疾」,我们了解得太少。

  这并不奇怪。在中国,除了天桥上和地铁上用高音喇叭播着惨兮兮的音乐乞讨的人以外(每想到其中很多是被乞讨团伙胁迫的,我都觉得不忍卒视),普通人很难见到、或者意识到残疾人的存在。

  事实上,残疾人的比例,比你想象的要高太多了。8926万人,什么概念?几乎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

  为什么你见不到?你可以租一辆轮椅,假装自己是残障人士,出去体验一圈。你的公寓楼幸运有电梯,可以下了楼,但没有一辆公交有轮椅辅助踏板。打车?十有八九被拒载,司机嫌弃他们坐轮椅、上下车太费时间,干脆直接装没看见。吃饭、看电影、去超市,这些对于正常人稀松平常的事,对残疾人却百般艰难:进不去没有无障碍设施的地方,无障碍厕所永远都上着锁……

▲盲道在中国各大城市基本成为了摆设。


  如果你是盲人就更惨了。不准导盲犬上地铁、盲道更基本是摆设,许多人都被困在了自己的生活圈。用知乎上的说法就是:残疾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更何况,残疾人在街上还会遭人报以异样的目光,更时不时会从身边人的对话中听到让人添堵的议论。


  诚然,当媒体中的残疾人不是惨兮兮卖苦情博关注、就是动不动感动这感动那,而身边大部分残疾人却被困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动弹不得时,人们又怎么能真正认识「残疾」二字呢?

  你可能要问:「那他们连生活都需要别人照顾,干嘛还搞劳神费力的残奥啊?」

  残奥恰恰是这种社会的反面。在那里,他们获得了尽可能多的照顾和辅助,但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即使是那些加诸于身的不幸、将他们推向了运动能力的反面,他们也能使用其它手段克服。
 
  「需要照顾」,恰恰只是残疾人的一个位面。你需要看到他们的全部。

残疾人该怎么参加残奥会?

  高中的暑假我曾经在本地的奥体中心跟着一个教练练游泳。除了带我以外,教练手下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儿。

  在水中,这个穿着红色竞赛泳衣、手长脚长的姑娘就像一条海豚一样,游得极其迅速又安静。只有上了岸,才会发现她的异样:走路姿势有些僵硬,带泳镜的手有点别扭、有点吃力。

  她小时候患上脑瘫(cerebral palsy),智力完全正常,但运动神经损伤,手脚无法做精细的动作,但是却能够尽量克服四肢控制的问题,做游泳、跑步这样的训练。我记得她当时爽朗地笑着、口齿不清地对我说:她想参加残奥会

▲ 贝利·马修斯,完成铁人三项的脑瘫男孩。


  脑瘫患者——这个会时不时被我们用来骂人但却完全用错地方的词——如果想参加残奥会的话,组委会将根据他们的残疾程度,分到具体项目相应的组别。这种组别用一套字母+数字的系统标示。

  比如,在残奥会的田径赛场上,脑瘫患者根据残疾程度的深浅,会被分到31-38组(其中31-34使用轮椅,35-38可以站立竞赛)。而在游泳池里,他们会和其它截肢、瘫痪和侏儒的残疾人们混编,分组1-10,数字越小,残疾越严重,然后再用S、SB和SM区分泳姿。

  如果我有幸在残奥会上看到我当年的小伙伴,那么可能是在田径36/37、游泳的S7、SB7项目。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分类系统,也正因为如此,残奥会一共有22项、500多块金牌。将资料页细细读下来,才知道简单的「残疾」二字是个如此复杂的事情: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有不同程度需求,更有不同的标准来判断。

  在残奥会官方的10个残疾评判标准中,脑瘫和其它神经系统病症导致的残疾会以三种症状类别来衡量,分别是手足徐动(Athetosis)、肌张力亢进(Hypertonia)和运动失调(Ataxia)——说实话,如果不是残奥会,我是没有机会了解这些事情的。

你根本不知道残疾人有多强大

  脑瘫患者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对于他们,除了「他好像不太正常」以外,其他一无所知。
 
  一如对于残疾人这个群体,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拥有怎样的能力。

▲ 硬地滚球Boccia。


  比如一种球类运动硬地滚球(Boccia),脑瘫致残程度非常严重的运动员也可以参与其中,不能独立控制前臂运动的他们,可以使用辅助设施投球;而完全视障的运动员也可以参与盲人门球(Goalball),球会内置一个铃铛来帮助运动员判断位置,比赛在完全的安静中举行。

  你会为他们的能力而惊讶,但其实这对他们来说,就跟你我在跑道上撒欢一样简单。

  残奥会运动员们身上可能没有那么多镁光灯,但他们在赛场上像正常的运动员一样竞赛、庆祝,本身就是一种证明,一种激励。体育和竞赛的美好,他们也有权利、有条件感知。

▲ David Weir。


  英国轮椅竞速残奥会冠军 David Weir 曾在采访中说,「我会让你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 。他被称为轮椅竞速界的博尔特,拿过6块金牌。他「跑」400米、800米、1500米,甚至还有马拉松。


  而对于另一位轮椅竞速的选手Anne Wafula Strike 来说,残奥会更是改变她和许多肯尼亚残疾人命运的事。她因小儿麻痹症致残,在当地人眼中就是杵拐的瘸子,受尽歧视。但当她在2004年残奥赛场上挥舞起肯尼亚国旗的时候,她成了家喻户晓的「坐着轮椅飞奔的女孩」,而现在在肯尼亚,已经有不少参与轮椅竞速的残疾人了。

落后人家英国40年

  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人,可能对此都有所感受。在英国,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必须有无障碍入口和通路的提示。我在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做活动志愿者的培训时,就有场地人员带我们熟悉整个场馆,特别指出各层电梯、无障碍入口的地方。

 
  而伦敦地铁虽然建设时日已久、许多站都只有非常狭窄的楼梯,但几乎每个 staff 都可以给你指出,如果你想去某站无障碍的换乘方案。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对「残疾人融入」的支持和资源的积累。

  小到碳架轮椅、钛合金假肢、电子盲文阅读器,大到老建筑里改善轮椅通行度的小型电梯台,残疾人的生活是可以慢慢改进的,在为他们提供物质支持之余,相关的公共场合规章制度,也可以通过政府制定推广。英国就前后就用了长达40年,把残疾人权益的系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得不说,在英国,残疾人的生活还是相对轻松的。

  而上届英国伦敦残奥会在他们国内所引发的关注度,可能你根本没法想象。场馆几乎爆满,电视也有不少转播,刚才提到的轮椅竞速冠军 David Weir 几乎成了民族英雄。借着残奥会的影响力,许多残疾人相关的慈善组织开始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鼓励残疾人融入社会,获得了不小反响。

  这两者,也绝对是有联系的。如何认识「残疾」,以及如何对待「残疾」,是一体两面的事。

残疾人也是人

  那次在伦敦南岸中心做志愿者,同组就有一个坐轮椅的阿姨,年龄也蛮大了。我当时刚上岗,对情况还不太熟悉,被一个带小孩的家长问到某个活动的位置时,我一片茫然。阿姨从背后打着轮椅就上来了,一个急停在我前面:「哦,别担心,这个我知道。你们往那边走……」

  我起初非常感动——作为残疾人,还来当志愿者,精神可嘉。但后来又觉得不对,我为什么感动、我感动什么呢?人家业务比我熟练,和蔼可亲又眼疾手快,唯一的不同不就是比我多一个交通工具么?在「志愿者」这个层面,她和我一样,甚至比我还好。

  那个瞬间,我才真正体会到,「残疾人也是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给他们舞台,给他们帮助,他们就跟我们一样,「残疾」绝对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标签。

 
  所以,看残奥会不是为了同情、也不是为了被感动,而是像看正常人一样看他们竞赛,在享受正能量和激励的同时,保持最可贵、也是最基本的尊重。

  残奥会或许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开始,从此建立起对他们的关注和了解。

  或许我们离包容的理想社会还有一定距离。但至少我是乐观的,你我迟早都会成为那个社会中的一员。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残疾人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