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残疾人艺术团:用舞蹈“喊”出我们的心声

  •  
  • 浏览次数: 155
  •  
  • 发表时间:2017-07-25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2005年春晚,中国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人演员将舞蹈演绎得惟妙惟肖,营造出层出不穷、千变万化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全国观众"激动、流泪"的评价,领舞邰丽华也随着这走红而家喻户晓。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朝阳区残疾人艺术团,也引入专业指导老师团队,不断提高聋人舞蹈队的演出经验和水平。经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舞蹈节目创新编排、师资力量不断扩大,演出活动日益增加,宣传推广力度加强。
  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老师孟琪然老师介绍,注重抓好艺术团的日常训练,提高舞蹈专业艺术素质,不断创造具有朝阳区残疾人特色的新节目,组织参加区级以上比赛和展示演出,进行综合性汇报演出和下基层巡演活动,并且提高残疾人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了队员的表演水平。

  残疾人艺术团舞蹈队创作带有朝阳区文化特色、风俗的舞蹈,参加区、市演出。全年参加区、市级以上层面演出2次,开展下基层巡演10次。进行了十场的下基层巡演活动,为基层残疾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爱。
  新编改编节目《江南小巷》,听障舞蹈演员通过演绎一群听障残疾人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的事件,表现出了当代残疾人生活的幸福美满。
  节目《无声的诉说》,听障舞蹈演员演绎了一群健全人突然遭受到不幸失聪后,面对生理上的缺陷,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而是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最终取得幸福的故事。诠释了当代残疾人心怀梦想、不断奋斗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节目《假如我能看见妈妈》,听障舞蹈演员以盲人作家张骥良为原型,讲述了养母将双目失明的他含辛茹苦抚养长大,他为了报答妈妈,勇于追梦,最终成为一名盲人作家的感人故事。彰显了当代残疾人敬母孝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孙涛老师在观看大家的表演后,为大家提出舞台艺术表演上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和艺术家的接触,使得大家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使大家更加最求更高的艺术追求和目标。极大地提高了队员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

  夏季炎热的天气,跳几分钟就浑身大汗,跳一上午衣服都可以拧出水,却没有人说苦言累。他们用笑容面对人生,积极追求梦想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让我们动容。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朝阳区 艺术团 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