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上这个“指手划脚”的丛林小村庄

  •  
  • 浏览次数: 100
  •  
  • 发表时间:2018-07-2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试想象一下,即使走进森林也听不见鸟的欢声,走进城市也听不到蝉鸣狗叫,世界之于自己就彷如一潭不会有涟漪起伏的湖水。而这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一个小村庄里。

  这一个小村庄,名为Bengkala。只有3000多人的这个村庄却有一个特殊的情况:耳聋发病率高达七代以上。由于隐性基因的影响,听力正常的父母也有可能生出耳聋的小孩。这造成几千人的小村庄里,耳聋患者高达几十人的异常。

  在这个村子里你会看到奇特的景象。对比于声音语言的沟通,他们很多时候会更优先使用一种名为(卡塔科洛克)的手语。


  这是巴厘岛这个乡村流传了数百年独特的手语,也只在包括邻近的几个村庄里使用,有别于现今国际通用的手语。这也让这个村庄得到另外一个称呼:“沉寂的村庄”。

  村庄如此高的耳聋率致使村民一开始认为是被诅咒的存在。但村庄里的聋人自发的联合了一个群体,帮助大家的同时帮助其他村民。他们对村庄非常忠诚而且为人非常诚实,失去听觉的他们在其他感官的感受也比常人更显著。

  在村庄很多次的艰难时期,诸如粮食短缺等,其他村庄的人民来求助于他们,而他们的热心也帮助其他村民渡过难关。这扭转了聋人群体在村里人心目中的地位。

  聋人群体越来越得到重视,他们被聘为“hansip”,即平民卫兵,甚至是“pecalang”,巴厘岛的安保人员,担负起维持村庄安稳的责任。以这个为契机,20世纪60年代,排斥聋人的情况开始得到改善。
  逐渐的,整个村庄适应了聋人的生活方式。为了确保村里的平等,村里小学开始就设有专门的手语课程,从小开始灌输平等的观念和手语沟通。这使得这门独特手语的普及率在村里高达80%。


  这种教育的成效显著,即使听力正常的人之间交流都会使用这种独特的手语,这也成为了巴厘岛上这个村庄里最为独特的一个景象。而随着手语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聋人群体和一众村民共同签署了《卡塔科洛克协议》,真正做到聋人与正常人的平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聋人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舞蹈janger kolok,称为聋人舞蹈,由16名年龄在16至72岁之间的耳聋村民组成。
  这种文化的形成是Bengkala的骄傲,因为时至今日,这个在外界一直保持神秘的“聋人村”,其独特的手语和舞蹈已经成为巴厘岛其中一个著名景点,每一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手语交流和观赏聋人舞蹈。


  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村庄里甚至设有聋人舞蹈的象征性雕像,希望将这种独特的文化以聋人舞蹈未媒体向外界推广。

  随着连接外部的渠道增多以及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的普及,Bengkala村里的新一代聋人开始走向世界,能够在更为专业的聋人寄宿学校就读,学习国际手语,与不同的聋人社区融为一体。

  而村庄里的人,在聋人群体的带领下正在走出狭窄和贫困,正在走向世界。
  来源:百家号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巴厘 村庄 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