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节日一览

  •  
  • 浏览次数: 620
  •  
  • 发表时间:2018-12-2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2018年的尾声已经到来,不知道你在年初许下的愿望是否已经实现?在此,我们一起向2018年说声“谢谢”,向2019年道声“你好”。

  元旦(1月1日)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并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其主要节日习俗为吃年糕。
  腊八节(1月13日)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小年(1月28日)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除夕(2月4日)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春节(2月5日)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游戏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
  元宵节(2月19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全国爱耳日(3月3日)
  1998年,部分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卫生部、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十部门对该提案给予高度重视,经过认真调查论证后,一致同意确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全国爱耳日。
  龙抬头(3月8日)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而在现代,尤以吃春饼、扒猪脸、剪发这些为民俗为主。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争取"男女平等"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第三条规定:妇女节(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
  清明节(4月5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劳动节(5月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节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
  青年节(5月4日)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 全国助残日(5月19日)
  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每年助残日活动的主题,都是依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确立的。助残日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了各种具体的服务与帮助,活动的规模和声势逐渐扩大,影响日益深入人心。实践证明,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是培育全社会扶残助残风尚、提高全民助残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六一国际儿童节(6月1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首次提出了“儿童节”的概念,号召各国设立自己的儿童纪念日。该倡议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赞同。大多数国家通常定为每年的6月1日,所以通常称六一儿童节为国际儿童节。
  ☆ 全国爱眼日(6月6日)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教授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王延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徐广第、天津医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教授耿贯一和天津和平医疗教学服务部技师董坚四人在发表《建立全国爱眼日倡议书》拉开了全国爱眼活动的帷幕。随后京、津、沪等大城市先后举办了颇见成效的爱眼宣教活动,建立爱眼日的倡议书得到各界人士纷纷赞同,共同倡议者的队伍不断壮大。1996年,卫生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的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端午节(6月7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全国特奥日(7月20日)
  为迎接200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将7月20日定为全国特奥日。2008年,中国残联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特奥日"活动的通知(残联〔2008〕151号])。自此以后每年的7月20日,各地残联、特奥委员会、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均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特奥运动是专为智力残疾人设立的体育运动。智力残疾人通过参加特奥运动,与其他智力残疾人和家人分享快乐、增进友谊、融入社会,更好地体现智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勇气、增强自信、挖掘潜能、提高技艺。通过特奥日活动,进一步推动基层特奥活动与智协工作相结合,引导、动员更多智力残疾人参与特奥活动。
  建军节(8月1日)
  每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俗称“八一”建军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带领北伐军三万余人,在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七夕节(8月7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 全国肢残人活动日(8月11日)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省、市相继确立了肢残人活动日,参加活动的肢残人日益增多。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肢残人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培育肢残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有利氛围,促进基层肢残人进一步活跃,团结广大肢残人参与、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并充分考虑全国各地的气候条件,经中国肢残人协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报中国残联同意,中国残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肢残人活动日"的通知》(残联厅[2010]75号),规定自2010年起,将每年的8月11日定为全国"肢残人活动日"(寓意是肢残人轮椅车的两个轮子和两根手杖)。
  教师节(9月10日)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中秋节(9月13日)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国际聋人节(9月22日)
  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195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和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庆祝这一节日。每年此日,中国各地都为当地聋人组织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聋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以及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比赛等。
  国庆节(10月1日)
  国庆节,也称国庆日、国庆纪念日,是指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节日,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或其他有重大意义的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每个国家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新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因此全国各地人民会在每年的10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
  重阳节(10月7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国际盲人节 (10月15日)
  世界性的盲人节日,又称"白手杖节"。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认每年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1989年9月18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每年的国际盲人节时,由省(市)盲人协会出面,业务部门协助,结合当地情况,举行适当的庆祝活动,以活跃盲人的生活,体现国家和社会对盲的关怀。
  ☆ 国际残疾人日(12月3日)
  1992年10月14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联大决议要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继续开展持续有效的活动,以改善残疾人的状况。联合国的这一决议是在本届联大就残疾人问题举行两天特别会议后作出的。该特别会议审议了1992年结束的"联合国残疾人十年"活动和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中国代表团特别顾问、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同年12月3日,正值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发动亚太残疾人十年会议在北京召开,数百名中外残疾人和会议代表举行联欢共同欢度第一个"国际残疾人日"。
  残健共融,和谐发展。
  中国聋人网祝网友们2019年,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快乐常在!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