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研究生的母亲深情分享:难忘的聋儿语训及教育

  •  
  • 浏览次数: 194
  •  
  • 发表时间:2020-03-0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我是一名听障宝宝的妈妈,网名叫艾土地。我的女儿是一个90后,小名毛毛。在她一岁半时,查出患有神经性耳聋,双耳听力障碍均在100分贝以上,后来坚持语训,并配戴助听器至今。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就读于八大美院之一院校,正在读学术型硕士研三,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学前班至大学,他都是在普通学校就读,说话自然,不会手语,但能读唇语。
 


从电视或网络上,大家看到很多失聪孩子在许多方面出类拔萃。可其与健听人相比,她们要付出几倍的艰辛,这方面却很少有人知哓。在许多失聪幼儿就读的康复学校里,能康复后成为普通学校学生的,少之又少,能上普通大学的,我个人感觉数量更少了。
 
在我们这个地方,与我家孩子同期语训学校里的,几个最初看起来较有希望的孩子,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她们都进入了聋人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家长感到有些惋惜。
 
回想我一路伴孩子走过的那些艰难岁月,那种心酸,刻骨铭心。也曾暗暗发誓,永不去回想那段时光。如今,可能是我岁数大了的原故,回头看看那些光阴,却感觉昔时艰难乃上天对我们的一种考验吧。每当孩子会说一个词语,我就好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开心,现时忆起,便觉美好无比!
 


女儿是我今生唯一的孩子。当医生肯定地告诉我"重度耳聋,也就是聋人”时,不愿接受这个从未想过的打击,我有一个多月不愿承认这样事实!
 
我们也曾尝试过给她治疗,但是,针灸治疗了几个月,也没见效果。于是,只能接受配戴助听器的听力辅助方式。在1992年时的助听器与现在的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在我们看来,那只是个声音扩大器,不能降噪。所以,孩子戴上就会感觉特别不舒服,不适应了,就会偷偷拿下来扔掉。我们每天都要小心的看着她,先少戴一会,然后每日往上加时间,让她逐步地去适应。
 
我当时对语训也一窍不通,不知从何下手。便多方打听,并送到当地刚成立不久的聋哑校里的语言培训班,参加语训学习。孩子上的是日托班,每天早上八点送去,下午五点接回。据了解,里面的语训老师,有的也只是到外地培训了两三个月,就上岗的。
 


那时,女儿还不到两岁,真的难舍。每次接孩子的时候,便虚心向老师们学习请教,回家就开始千遍万遍的模仿,很多时候都是直到孩子坐着睡着了,才结束自己的话语。
 
每天只要睁开眼,我们就开始摸着喉结;摸着嘴,面对面地教,一天几遍地练舌操,不准许她使用手语,特别是在她感觉口渴的时候,逼着她说出标准的“喝水”、“杯子”等词语,直到满意才给她水喝。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问收获,只埋头耕耘。
 
我认为,孩子的语训,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老师只告诉你门在那儿,因为孩子太小,走不走进去,完全取决于家长。从那以后,女儿几乎每天都没有过普通孩子那样的玩耍时间,我自己同样也像打仗一样,做完所有家务,在她放学后的所有时间,都只陪着她训练。
 
每天早上送她上学校,我都是让她坐在车子上,推着自行车走,这样可以多陪她几分钟,多说几句话,舍不得那个路上的时间,一下把她送到学校的话,只有下午放学,接回来的时候才能开始训练。
 
那种争分夺秒的感觉,恨不得将我的所有时间都安排成对孩子的语训。从孩子语训开始,我就几乎不看电视,但每天到了播放动画片的时间,我会让孩子看完,我觉得,这是女儿唯一的娱乐,还是要有的。
 
语训的时候,出成绩特别慢。光一个拼音字母表,就学了两学期。四岁才能说词语,六岁才能说简单的句子,背诵简单诗词。“Z, C, S"音始终是说不准的,随时随地需要纠正发音。
 
记得女儿没上语训前,她是一个外向任性的小捣蛋。她和邻居家小孩玩,经常把别人打哭,我整天不停地向人赔理道歉。语训两年后,她变成了文静的小公举。我的感觉,可能在学校受到了规矩的限制,她没有了安全感的原因吧。过早地接触家以外的世界,现在也不好说是对是错。但为了学说话,融入健听人的生活,也不得不放弃些孩子的自我个性。
 
直到今天,我对当年的选择,也没找到应该后悔的理由。我认为,人一生中的选择,只能在当时权衡利弊,对自己而言,我会选择利益较大的选择。至于将来,事后诸葛亮,我是不认可的。
 
     孩子的小名叫毛毛,在她大约五岁的时候,我独自决定帶她离开语训班,当时的理由大概有三点:
 
(1)将她送到普通私人幼儿园去混,意识里面不是想让她在幼儿园学到很多的文化知识,更多地是想让她了解普通孩子生活与学习环境,认识一下自己的差距。
 
(2)我发现她语训班的时候,和其他的聋哑孩子在一个学校里。一下课,有些听障语障孩子便会教语训班小孩子手语。失聪孩子的眼睛,一般观察力都特别强,模仿力惊人,我感觉不夸张地说,几乎过目不忘啊!有几天下来,孩子就不愿意说话,直接跟我打手语。我很生气,忍不住,揍了她一顿。她还不服气,说:他们都打手语,为什么不让毛毛打手语,非让毛毛(女儿自称)说话。打完我也伤心,就耐心地给她解释,让她理解家长的用心。
 
(3)另外,我也发觉有部分残障孩子,在有些时候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我对这一现象,当时咨询了聋哑学校的资深老师,也到新华书店翻阅了心理学书籍,大致的解释,是可能由于接受的信息有限,他们对物品属于谁,没经允许不得私拿等没有概念,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以至于此。我的理解,有些聋哑孩子对"你”,我",“他”,“昨天”,“今天”,“明天"概念的理解区分特别困难。加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加以重视,所以就越发展越严重,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拿,甚至对此习己为常,也没有对此受到惩戒而有羞耻心,更没有犯罪的概念。了解到这种现象,我便针对性地告诉女儿:看到小朋友的东西,若自己喜欢的,回来告诉我,我会给你买,如果不需要的或买不起的,我会跟她直接说,从不骗她。如果拿小朋友的东西回家,我就吓唬她说,会不要你了。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担心她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所以,基于以上这三种原因,我当时也没跟聋哑学校打招呼,就不送孩子去上学了。我自己感觉,即使说了,学校也不可能因为我们一个孩子的提议,就把聋哑和语训孩子的时间完全分开,这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的。由于处理不周,为此得罪了校长,我的五百块赞助费后来找理由沒退出来。那时上学,都要先交赞助费才能上学,毕业了再退,现在好像应该没有这规定了吧。1995年前的学费,当时每学期60元人民币,中餐费每月二十几元,大家可以想得到,我的损失有多大了吧。在这件事上,为了孩子的未来,我没心疼过,也没埋怨过,仍然感恩孩子在这所聋哑学校语训部学会了说话。现在听说,当地特教学校的语训对符合条件的孩子是免费的了,国家还每月给语训聋儿200元生活费。现在真好!真幸运!
 
在语训阶段,只要我听到或看书看电视看到些成功教育案例,就拿来模仿。观察对孩子可有效果,不适合即停。把孩子当实验品,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第一次带这样的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没教过我呀,只能自己摸索着向前走,我唯一的优点就是耐心,足够的耐心,另外是自己不停学习,用心学习育儿经验。
 
一开始,对失聪孩子的希望不能太高,不能像普通孩子的家长那样要求。起初,我就希望女儿能叫个爸妈,就满足了,不枉我们今生做一次父母。然而,会叫爸妈后,也就希望能说简单的生活用语,一点一点地逐步朝上走,这样一路走来,也就没觉得当时的生活有多苦。当孩子有了丝毫进步,我们都会高兴地庆祝。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活得有劲!
 
我也曾借鉴过中国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他教育失聪女儿周婷婷的成功经验。但是,学习了不到一个月,我就放弃了。真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个体的缘故吧,夸了她几次,她就有点想称王了,对我的要求偷工减料,来糊弄我。所以,我后来不怎么赞同赏识教育,但也不完全赞成棍棒教育。
 
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主张恩威并用的。觉得先要把孩子当朋友来看待,有关爱。可是,也要有要求,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许犯第二次。让孩子知道,她在家是个“宝”,出了家门,融入社会便是“草”。在学习问题上,学不会是可以原谅的,但不努力决不饶恕。在惩罚孩子时,我不准许家人为她求情。我管教孩子时,其他家人要全部回避,都不准多言多语。这一做法,我是借用了胡适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学习用品上,我从不吝啬,都是给她用当时市面上质量好的。生活上,可以节衣但不缩食。中学之前,几乎没给她买过新衣服,都是接受亲戚家孩子下放的衣服。不过,我同样也很少买新衣服穿,以免刺激孩子,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平等。现在女儿对生活时尚追求不高,可能就是那时的影响吧。
 
 很久以前,我就想写篇关于聋儿教育的心得, 那时感觉心有余,而文词穷。今年初,春节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战疫时期",响应国家号召而得闲,故重拾旧念,整理思路,将回忆整理成文,拙发推文,望能对聋儿家长有点启示。
 
来源:艾土地微信号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艾土地 语训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