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 实现就业梦

  •  
  • 浏览次数: 50
  •  
  • 发表时间:2014-08-2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这个暑假,开学才升入大二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杨泽恺已经在一家个性定制的壁纸绘画公司实习,他的细致和专注赢得了同事的赞许。“他要获得认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他所在的人文系教研室主任陈栋桦说。因为杨泽恺是一名听障大学生。

  像杨泽恺这样的听障大学生,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近6年已经录取了208名。他们也是我省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个年年上演“最难就业季”的时代,这个群体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成绩的背后,凝结了师生们怎样的努力?就业路上,他们还有怎样的期待?

  残健融合,圆梦大学

  从开始上学起,杨泽恺一直就读于福州市聋哑学校,周围都是聋哑学生。走进普通大学校园后,他和健全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

  “学校除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要帮助他们融入群体,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欧阳少鸣说。学院为特教学生单独建设了实训室6间,还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专业课手语翻译老师和24小时生活指导老师。公共课则与健全学生合班,平时的课外活动,特教学生和健全学生间没有差别。

  欧阳少鸣介绍,为方便残疾学生就近就地接受高等教育,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福州地区招收第一批残疾学生,11名听障学生被录取到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2010年开始,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范围扩大到全省范围,专业也新增了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此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6年来招收的特教听障生总数为208名。

  “这一举措,填补了省内特殊高等教育的空白。”欧阳少鸣记得,第一届学生来报到时,有的学生和家长甚至激动得哭了。

  从去年起,除了免除学费、住宿费,享受教材补贴费,省里还每月向特教学生发放240元的生活补贴。此外,省市财政还下拨特殊教育办学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和实训室的建设,累计达900万元。

  特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量身定制。由于手语的语序与一般说话不同,学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写作沟通能力,强化应用文写作。学校还全面引进公司技术和项目进行课程置换,以公司需求为标准,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校担任项目课程教师。

  2012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残联批准了学院申报的“特殊教育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7200万元。设计规划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实训区、康复治疗区、特教学生就业和特教精品教学资源共享区,项目建成后,可容纳残疾学生600人。

  盼告别“保姆式”帮扶

  和普通人一样,这些听障学生也希望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第一届特教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前,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主任傅刚提前取得用人单位的信息,一家家跑过去,恳请他们给这些特殊的学生一个尝试的机会。

  对此,大多数企业表示出善意。不过,不少企业最担心的还是沟通问题。

  “即使没有学过手语,现在借助很多新手段,比如电脑、短信等,也让障碍逐渐缩小。”陈栋桦说,他有学生通过网络接活,客户甚至觉察不出他们的特殊。

  针对沟通问题,傅刚更“狠”。他讲授的专业课,从一开始就不配手语老师。如果碰到不懂的地方,就通过QQ及时沟通。

  有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得到好岗位。傅刚认为,要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只能由他们来适应企业,而不是让企业适应他们。

  在老师眼中,这些听障学生安静、不浮躁,对布置给他们的任务,总是不折不扣完成。而且他们心怀感恩,待遇要求不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佷高。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不少用人单位对已就业听障学生的认可,让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沾了不少光。学校和不少用人单位都建立了长期联系。

  对于就业环境,陈栋桦坦言,希望企业能更重视学生的发展,不要低估他们的作用。

  “我们一直像保姆一样,一路搀扶着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让社会真正认可和接受他们,架设起更大的平台,才能为他们争取更高质量的就业。”傅刚说。(来源:福建日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