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托养工程:托起残疾人的希望

  •  
  • 浏览次数: 115
  •  
  • 发表时间:2014-09-0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合肥市新增一项民生工程—“残疾人托养工程”7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的方式,帮助重度残疾人融入社会,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日前,记者走访了该市有关部门,真切感受到政府、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之情—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个家

  8月20日上午,在合肥春芽阳光家园日间照料站,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有20多位残疾人在做手工编织,看上去他们的年纪都不大,20岁左右。墙上挂满了他们的手工作品,各种剪纸、漫画、十字绣等。

  邵婉婷来自瑶海区大通路街道荻港路社区,今年24岁,智力缺陷。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将一颗颗水晶珠子串成各种形状的手工艺品,有玫瑰花、苹果、花瓶等。邵婉婷的妈妈王士华告诉记者:“婷婷以前非常害怕见到陌生人,每次看到陌生人就躲在我身后,在‘春芽阳光家园’治疗一段时间后,现在婷婷能够主动和人打招呼,还帮我煮饭做家务,变化真的很大。 ”

  王士华告诉记者,婷婷是个早产儿,从小与她相依为命,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在外上大学,她现在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工作,以前总是担心婷婷在家没人照顾,怕她出事。“现在政府出台了残疾人托养这项民生工程后,我每天8时30分将婷婷送到日间照料站,下午5时再将她接回来,也不影响我工作,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心里的包袱总算放下来了。 ”

  “智障孩子不同于常人,每一项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我们都要反复指导。每周五我们都要组织一次 ‘阳光出行’活动,带着孩子们去坐公交,去餐厅吃饭,学习生存技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春芽阳光家园日间照料站负责人常红告诉记者。

  张女士是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的一位精神病人,生活无法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子,平常起居生活靠儿子和左邻右舍帮忙。此项民生工程开展后,他们家选择了居家安养的服务方式,服务机构的保洁人员上门为她家做饭、拖地、洗衣服。正在洗衣服的保洁员吴大姐对记者说:“他们家生活条件非常困难,我每个星期都要来2次,给她们家做一些家务,现在我与她很熟了,她还经常主动给我打招呼呢。 ”

  合肥市残疾人托养处胡善海告诉记者,2014年,合肥市在实施33项省定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实施14项市本级民生工程,其中新增的一项就是“残疾人托养工程”。该项目主要针对合肥市城区享受低保政策,在就业年龄段内 (16周岁至59周岁),残疾等级为一、二级,智力、病情基本稳定且无传染性疾病的精神及肢体残疾人。托养方式包括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等方式,帮助残疾人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增强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减轻了残疾家庭的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取得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个家”的良好社会效果。

  政府有补助,托养有保障

  8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九久夕阳红磨店老年公寓。在一间康复室里,记者见到有十几位残疾人正在做着康复运动,有的做着脚力锻炼,有的接受背部按摩,有的在平衡器上行走。

  据托养中心陈院长介绍,目前这里总共有53位残疾人,其中享受残疾人集中托养政策的有13位,托养中心有14位工作人员照顾这些残疾人。记者随后来到残疾人集中托养的住处,房子宽敞明亮,里面放着三张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房间都有电视、空调、电风扇。

  李世杰是一位一级智力残疾人,来自蜀山区稻香村街道,他的父母每周都来探望他一次。李世杰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从小得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吃喝全靠我们照顾,现在我们年纪大了,照顾不了他,多亏政府给我们办了集中托养手续,孩子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们都很放心。

  托养中心的负责人陈院长告诉记者,该中心设置托养床位100张。中心内建有无障碍设施、太阳能浴室、食堂、医疗室、康复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配套设施,可以满足残疾人娱乐、就医等需求,为他们提供全日制生活服务。

  据悉,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该工程自7月1日实施以来,目前全市共有1656名残疾人享受托养服务,其中集中托养13人,日间照料2人,居家安养1641人。据统计,在居家安养中约有70%的残疾人选择送餐服务,30%的残疾人选择日常保洁等服务。

  合肥市残疾人托养处胡善海告诉记者:“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是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培育具有专业水平的托养服务队伍,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

  根据 《合肥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实施办法》的规定:接受集中托养服务的,每人每月享受800元政府购买集中托养服务补助;接受日间照料服务的,每人每月补助400元;接受居家安养服务的,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政府购买居家安养服务补助。今年,合肥市残疾人托养服务预算资金1646万元,市级安排823万元,为残疾人托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人人献爱心,温暖残疾人

  家住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的金芸芸属肢体残疾二级,20岁时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双腿,12年来一直躺在床上。目前,金芸芸选择了居家安养的服务方式。

  “政府每个月给我们600元服务券,我们全部给芸芸购买了按摩服务。金谷医院每个星期都派按摩师来给我女儿做推拿,通过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现在她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能够坐着手动轮椅行走。 ”金芸芸的父亲对记者说。

  金芸芸的父母都已60多岁了,父亲是一名交警协管员,每月只有1300元的工资,母亲靠拾废旧塑料瓶子挣钱贴补家用。 “医院里像这种按摩服务1小时收费要80多元,要不是政府提供的免费券,我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金芸芸的母亲说。

  市残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市目前有37.48万残疾人,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单靠政府和残联的力量非常有限,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助残行列,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张扬是一名助残志愿者,她利用暑假空闲时间去帮助腿有残疾的王婧辅导功课,陪伴王婧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生活,不仅让王婧实现了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学习的愿望,更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像张扬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丁香社区有20多位。“我们经常组织一些志愿者开展助残活动,增进与残疾朋友的交流和理解,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位社区志愿者告诉记者。

  合肥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是省内较早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之一。自2003年成立以来,该协会一直致力于帮助残障青少年。据阳光家园日间照料站常红介绍,有30多位残疾人在这里康复后去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然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

  每逢一些纪念活动,如盲人节、聋人节、自闭症日等,社会各界都举办一些助残活动,许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心残疾人事业中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捐资助残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安徽大学社会学院王云飞教授告诉记者,合肥市实施“残疾人托养工程”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给残疾人及家庭带来了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如何让好的政策落到实处,让真正符合条件、需要帮助的残疾家庭得到社会的援助,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甄别,制定考量办法。在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家庭需要得到帮助,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有限,需要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呵护,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就业机会和融入社会的机会。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残疾人 托养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