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聋人日 聋人需要长效救助

  •  
  • 浏览次数: 104
  •  
  • 发表时间:2014-09-2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9月28日是国际聋人日。统计显示,我国7岁以下耳聋患儿有80余万人,且每年新生约3万人。目前,重度和极重听力损失儿童获得听觉、语言及交流能力的唯一有效手段是植入人工耳蜗。然而,植入人工耳蜗手术高达十几万元甚至二十几万元的费用,对于很多贫困聋儿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

  如果不是偶然之间翻看日历或者看媒体的报道,想必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并不知道9月28日是一个叫作“国际聋人日”的日子。这个纪念日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提醒社会和公众加大对聋人或听力障碍群体的关注,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统计显示,我国7岁以下的耳聋患儿有80余万人,而且每年还会新生约3万人。那么稍微一算,全国所有的耳聋或听力障碍患者,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对于这成千上万的人来说,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经过后天的治疗、训练和康复,比如安装人工耳蜗,恢复了部分听力,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可能一生都将活在寂静沉默的无声世界里。他们失去的,不单单是聆听清风鸣蝉和美妙音乐的机会,而是失去了和整个世界进行声音交流的机会,这样的缺憾与痛苦,不是自己遭遇到,是永远都无法体会的。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而听力正常的人来说,首先不要以为“国际聋人日”和我们没有关系。实际上,我们自己的听力也同样值得关注,医疗机构反馈的信息显示,因为熬夜、过度疲劳、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等原因,原本属于老年人疾病的耳鸣、突发性耳聋,在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常见。这警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用耳健康,改变自己不良的用耳习惯。

  当然,“国际聋人日”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关注聋人和听力障碍群体,并且加大对他们的权益保障力度。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人工耳蜗植入被认为是目前重度以上听力障碍者得到听力语言康复的唯一途径,但是目前人工耳蜗植入的费用十分昂贵,即便是国产的一副人工耳蜗,也动辄八九万元,进口的则要十几、几十万元,这对于家庭贫困的患者来说,显然有心无力。虽然国家民政部门、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会设置专项基金来帮助他们,但和全国几十、上百万的听力障碍患者相比,仍旧显得杯水车薪,远远没有达到普惠性要求。

  因此,政府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建立长效救助机制,比如将人工耳蜗的植入、维修、后续服务等等纳入基本医保、补贴产品购置、出台手术报销和康复费用的相关政策,才是实施聋儿抢救性康复的长久之计。处在有声世界的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体谅和帮助无声世界的他们。所以在“国际聋人日”到来之际,哪怕我们戴上耳罩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或者是学一些简单的手语,便于以后和他们交流沟通,这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