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获奖的听障摄影师想办个人影展

  •  
  • 浏览次数: 79
  •  
  • 发表时间:2015-10-2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在宁波摄影界,说起“周虹”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认识。他先天失聪,靠手语与人交流。但他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摄影搭建了另一个与世界交流的渠道。

今年69岁的他,因为严重哮喘,不得不放下相机。但他还有一个心愿想实现,就是能办一个小型的个人摄影展。

摄影展的照片,周虹已经基本整理好了,选出了49年摄影生涯当中自己最为满意的50幅作品,现在就是缺一个展出的场地。

在结束摄影生涯之前,他想办一场摄影展

周虹家住江北区。前几天,记者上门拜访。两室一厅收拾得干干净净,其中有一间是他的工作室,摆放着他的几千幅照片和数不清的获奖奖杯、证书。

工作室挂着几张周虹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扛着“大炮”在月湖拍六月的荷花。再看看眼前的他,感觉清瘦了很多。

在江北区残联工作人员的手语帮助下,记者才得知,他患有严重的哮喘,长期在看中医。这不,工作室里还放着一台空气净化器,正在净化空气。

“这是去年8月份的一天,早上5点在月湖拍荷花。今年拍不动了,走几步都喘得厉害,老婆也担心我,不再让我出去拍了。”周虹通过手语告诉记者。即使是手语交流,他也有点微微喘气。

从20岁那年拿起相机,到今年,周虹已经拍了49年。

说放下就放下,也不是那么容易。2001年,他靠平时获奖的奖金和稿费,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个长焦镜头。为了彻底放下,这次他做了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定:把长焦镜头给卖了。

在彻底结束自己的摄影生涯之前,周虹还有一个心愿想实现——就是能办一个小型的个人摄影展。

他的镜头更多的关注了残疾人的自强不息

周虹又是如何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1946年,周虹出生在上海。当别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他没什么反应。这时候,父母才知道他是先天失聪。1949年解放前夕,年仅三岁的他被父母丢弃路旁,是上海外滩码头一位好心的船夫把他送进了上海徐家汇孤儿院。

1962年,周虹进了上海市聋哑学校读书。1965年毕业,他获得了部分听力与语言能力。1966年,他分配到青海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马场工作,成为全国从康复较好的聋人中挑选出来的3名军人之一。在美丽的青海,周虹开始接触摄影,拥有了第一台海鸥牌照相机。

“那时候,我写黑板报,写得好,奖励给我50元,我就去买了一台相机,拍着玩玩。这一拍,觉得很好玩。从此,就越来越喜欢拍。”

1982年,周虹调到宁波市民政局福利厂工作,随后又经历了下岗后的艰辛生活。

作为一名残疾人,周虹切身体会了残疾人创业的艰辛。1997年前后,他去南京,听到一名下岗哑女自强不息开包子店的事迹,相同的经历和境遇让他深受感动。“咔嚓”一声,哑女微笑着蒸包子的画面被定格。后来,这张名为《哑女下岗后》的照片在全国和浙江省展出并获了奖。此后,周虹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残疾人,自费上山下乡、走街串巷,摄下了一幅幅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作品。

 

他是一个乐观、有温度的人

一幅《甜蜜的跨越》屡次获奖

除了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摄影作品,周虹还把镜头瞄准了生活中一切美好、有温度的事物。无疑,他是一个乐观、有温度的人。

在他的工作室,记者被《甜蜜的跨越》所吸引。这是一场集体婚礼,围在一起的居民们无不喜气洋洋,镜头的主角是一位新郎抱着穿雪白婚纱的新娘,正一脚跨过粉红色的气球拱门,两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就是这幅《甜蜜的跨越》,先后在2001年12月“爱我中华、照我大地”全国摄影爱好者摄影大赛上获得最佳作品奖;2003年9月,在南京全国第六届残运会暨华东地区残疾人摄影展上获得金奖;2004年在第28届世界杯国际摄影展上获得金奖。

摄影也给了周虹丰富的回报:他具有博士二级摄影师任职资格,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新闻摄影记者,被授予“中国优秀摄影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在《人民摄影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照片3000余幅。

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采访时,记者无意中得知,早在2005年,他就递交了“捐赠遗体申请书”。他比划着说,希望自己死后能为国家医学事业做点贡献。



    来源:中国宁波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周虹 摄影师 残疾人 失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