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妻相互扶持 打造“阳光生活”

  •  
  • 浏览次数: 88
  •  
  • 发表时间:2016-04-26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田丰夫妇陪着小儿子做作业
  

 

  他儿时因病不幸成为聋人,她13岁时患病左腿残疾,但爱让他们坚强地走到一起,“你是我的耳朵和嘴”、“我是你的拐杖”,由于身体上的缺陷, 他们之间更多了一些对彼此的依恋, 携手与命运抗争,收获满满的幸福。

  近日,蓬安县锦屏镇北门村六组田丰、 周丽这对特殊夫妻,用勤劳、孝顺、和睦诠释了良好的家风, 成功入选南充市2016“最美家庭”候选家庭。

  残疾夫妻 携手共走人生路

  田丰出生在蓬安县锦屏镇北门村六组一个普通的农家。在他4岁时,突患中耳炎,由于没有及时就医,造成神经性耳聋,最终成了聋人。因为怕田丰在学校受别人欺负,加上当时家里贫穷,父母就没送他去上学。

  在锦屏镇上有一位老师傅开了一家修理店,田丰每天跑到店里玩耍,每天帮着老师傅递扳手、拧螺丝、拉钢丝……不过他并不满足于这些, 要强的他竟然想跟着师傅学修鞋、修自行车、换锁等。

  “他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师傅每次教他也只能靠着手比划。”田丰的父亲田长春说, 田丰每天就守在老师傅跟前, 看着他怎么做, 然后自己又去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他不知要反复做多少遍。天道酬勤,田丰硬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相继学会了修自行车、修鞋、修锁,并靠着手艺赚钱养家了。

  而周丽是在13岁时突发高烧,四处求医也不见好转, 到蓬安县城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她得了小儿麻痹症,由于病情重,她左腿慢慢萎缩,后来走路也是一瘸一拐的,可她同样不向命运低头,不仅做到生活基本自理,还学会了做饭、织毛衣、纳鞋底。

  1998年,田丰、周丽经人介绍相识,两人为彼此的同命相怜,一见倾心。次年,两人结为夫妻。田丰和周丽的人生道路因残疾而坎坷不平,失去了许多常人应有的机会。但他们敢于面对现实, 从不因为自己残疾而自卑、沉沦。周丽常说:“我们虽然是残疾人,但我们的孩子是健康的,这样就有希望”。


    勤劳开店 妻子为丈夫当“翻译”

  1999年,夫妻二人在锦屏镇租了一间四十多平方米的房子, 开起了一家修理铺,主要从事修鞋、擦鞋、修自行车、配锁、换锁等业务。

  田丰是聋人,与人交流只能用手语,很多顾客觉得头疼,周丽就充当“翻译”。他们不怕吃苦,收费合理,不分远近,都贴心服务,很多人都愿意照顾田丰的生意。2014年5月的一天,一位村民因为家里的门锁坏了, 找到田丰去维修。 可对方家离锦屏场镇有十多公里远,田丰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就去了,来回用了三个多小时,那位村民非常感激田丰,硬是要多给维修费,但是田丰坚持按标准收费。2014年10月的一天晚上, 西拱桥村一村民家中门锁坏了, 打不开门,心里非常着急,找到田丰修锁。当时天下着雨,田丰立即骑着自行车,打着手电筒上门维修。

  周丽说,修理上的一些小问题,比如修拉链、鞋子粘胶等,他们从不收钱。“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就应该得到特殊的照顾,我们要和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有了能力甚至愿意帮助别人”

  如今,田丰、周丽育有两个儿子,一个上初中,另一个上幼儿园。由于田丰是聋人, 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周丽一个人肩上。周丽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周丽也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她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赞

  如今, 在田丰、 周丽这个家庭里,母亲高碧清长年多病,父亲田长春也年时已高,行走不便。夫妻俩对老人非常孝顺。 出于对他们夫妻二人生意繁忙的理解, 母亲大多数是由父亲照顾, 老人尽量不给儿子和儿媳添加麻烦。但是,作为儿女,哪里有不牵挂父母的道理。 只要有时间,夫妻俩便会回去尽一份做儿子、儿媳的孝心。田长春说,周丽、田丰对他们老俩口非常孝顺, 有时他妈妈生病了, 周丽不管再忙再晚都要买药送回家,还要替母亲捶背刮痧、煎药喂药。

  田丰家有两弟兄, 虽然已分家过日子,但他们是分家不分心,每当谁家有事或遇困难的时候, 他们总是聚在一起, 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他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父母。

  周丽与嫂子妯娌之间更是互相谦让、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对待侄儿男女都视如己出。

  邻居们一提起田丰、周丽,都是伸出大拇指夸赞: 他们两个身残志坚,家庭和睦,乐于助人,值得我们每个家庭学习。(来源:南充晚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残疾夫妻 聋人 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