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2013年补充版出台

  •  
  • 浏览次数: 582
  •  
  • 发表时间:2023-09-2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听力筛查《2000年蓝皮书》和《2007年蓝皮书》已经成为全球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和推广的重要理论基础,所倡导的“1-3-6新生儿听力筛查原则”被世界各国分别采纳,成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包括中国, 比如2004年卫生部颁发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7年由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八部位联合制定的《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和《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管理办法》等,均能看到上述两份文献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成为中国听力学各专业中,发展最快、成绩最为显著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听力学在国内的普及和提高。
     
   就在学界继续推广这两份蓝皮书时,作为《2007年蓝皮书》的补充版,近期由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2007年蓝皮书补充版:聋儿或弱听小儿确诊后的早期干预原则和指南》(以下简称《早期干预》)“Supplement to the JCIH 2007 Position Statement: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fter Confirmation That a Child Is Deaf or Hard of Hearing”。一经颁布,这份文献便在听力健康和康复领域得到极大重视,专家认为,这是整个婴幼儿听力筛查历史上,继《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2000年蓝皮书》和《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2007年蓝皮书》后的第三份重要文献。如果考虑到听力筛查的目的是干预的话,《早期干预》这份纲领性的文献便显得更重要,尤其在目前全球加速听力筛查推广的关键时刻,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

    《早期干预》由17名儿科、教育学、听力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由美国儿科学会发布,全文长近13万字。其宗旨是为临床提供全面综合性的指导,建立能为聋儿或弱听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的系统,满足这些儿童发育成长的特殊需求。笔者注意到《早期干预》在开篇便明确指出:干预服务代表了整个早期听力筛查和干预全过程的目的和目标,尤其强调“如果没有合适、个性化、精准和高质量的干预,对于聋儿或弱听儿童早期听力筛查和确诊基本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知道提供干预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满足聋儿和其家庭的需求。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缺乏有效性比较的实证研究,而随机控制的实验受制于伦理局限而难以实施,因而无法确定干预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结果也初步表明干预能产生积极效果,并能为现实的推进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分析、系统评述以及学界在近期所达成的一些专业意见的共识,美国儿科学会拟定并颁布了《早期干预》。
 
     作为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指南,《早期干预》提出12项干预目标,分别覆盖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采集、干预人员核心技术和知识的要求、手语教学的细则、特殊教育人才的可及性等。相对于每一项目标,文献提供简明扼要的理论支持,然后给出可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最后,还列出需要采集数据的11项任务极其相关标准。中国听力学网专家认为,这份文献的意义在于将干预措施单独列出来,将其视为新生儿听力筛查过程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以此改善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出现的重于筛查,轻于干预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完成对于被确证听障儿童的康复和定期随访等工作,从而达到听力筛查的目的。
 
    正如《早期干预》最后总结一样,这份实践指南大力倡导干预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更重要的是保证长期对于干预效果的监测,为改善和提高现有听力筛查和干预的质量,提供翔实的科学证据。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TY02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