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关注

  •  
  • 浏览次数: 48
  •  
  • 发表时间:2016-12-2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很多人知道陶斯亮是因为1978年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这封饱含深情的信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一夜之后,陶斯亮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尽管此后海外有媒体把她称作“红色公主”,但她仍然默默地做名医生,1987年到统战部做了一名公务员。事隔近30年的今天,陶斯亮已经是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1991年,陶斯亮离开统战部后同时做了两件事,一是参与市长协会的初建,二是做慈善公益事业。

  市长协会让她投入了很多精力,慈善公益事业却让她投八了更多的情感和心血。先是着手恢复濒于垮台的中国医学基金会,后又接手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

  “因为聋儿太可爱了,家长太辛苦了。”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12月是经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成立以来,由于底子薄、行业偏、知名度低,直没有做大做强。之前她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基金会。组织上安排她来,包括她自己也以为是象征性的、帮帮忙而已。陶斯亮说:“来了以后就越陷越深,现在是越来越上心。因为聋儿太可爱了,家长太辛苦了。”到任后她看到了那么多的贫困聋儿及他们的家长,她也看到了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拥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尽管人少,但每一个人都很精干,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公益事业有足够的意识。“中国慈善的名声不是很好消耗了很多善良人的爱心,有人打着慈善的旗号利己给慈善蒙上了阴影。”陶斯亮坦言,“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不出问题,从己做起,为慈善正名。

  2006年4月,陶斯亮出任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有人说陶斯亮是非常感性的人,实际上她非常理性,是一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在言谈话语之间,总能感受到她心中还燃烧着奉献的火炬而且这种光芒和温暖足以感染都市中麻木的灵魂。在采访中,她多次提到父亲陶铸所写的《松树的风格》——“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这是她做人的准则,也是她做慈善公益事业的动力。她认为做慈善公益对自己也是一个平衡。正如她所言,“在中国市长协会我接触的都是中国最有权力的一批人,其中出问题的也不少。做慈善事业能够净化心灵,提醒自己还有这样一群需要你帮助的人。否则思想会钝化,感情会麻木 误以为天下所有人的生活真的就是那么好了,看不到还有那样群贫苦的人。”

  “这些工作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是帮助了许多聋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令人心慰。”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广大听力语言障碍人士尤其是贫困聋儿回到有声世界。陶斯亮到任后开展了“中国贫困聋儿救助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并致力于为聋儿创造发展机会。陶理事长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推进的‘贫困聋儿救助行动’主要是对贫困地区有听力语言障碍的聋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资助,如免费为他们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为有残余听力的聋儿验配助听器,帮助重度聋儿童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现在基金会正在建立相关数据库,以便知道这些孩子都在哪里、需要什么。基金会还有专门针对天才聋儿的活动,像建立天才小画家基金、成立小云雀艺术团等,开发孩子们的艺术天分。陶斯亮说我们救助聋儿不仅要帮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还要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将来对孩子们的就业有帮助。

  陶斯亮认为,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应该是中国聋儿康复事业的一个帮手一个配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拾遗补缺的工作。

  今年,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救助的第一名聋儿已经考上大学了。陶理事长在介绍这个孩子的时候,高兴之中透着心疼,因为以这个孩子平时的成绩,能考上知名的重点大学,由于考英语的时候,监考老师不知道他戴的是助听器,误以为是作弊用的电子设备,就把他驱出考场,影响了答题的时问也影响了孩子的情绪。

  到目前为止,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已救助了159名聋儿,为131名聋儿捐助了助听器及康复训练经费,帮助28名重度或极重度聋儿童植入了人工耳蜗。这些善款多半是一点点汇聚的,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燕山善宴 助聋复康”活动募集到的善款。他们就是这样一点滴地积累爱心,汇聚成慈善的洪流。其实慈善不是大老板的专利。我们不一定要等到发迹才做慈善,力所能及的慈善,每个人随手就能做到。做了十几年慈善事业陶斯亮最不愿意看到人们把慈善神秘化始终倡导“草根慈善”的陶斯亮说:“慈善是心中最温暖的冲动,随时可以做,这些工作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是帮助了许多聋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令人心慰。”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撑.”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04万。据此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有80万聋儿,由于遗传、药物、噪声污染等原因每年新产生聋儿约2~3万名。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也是一个亟需救助的群体。

  科学证明0~6岁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超过6岁,学习语言就困难了。聋儿康复是具有抢救性的工作,如果错过了人的最佳语言发展期,再好的辅具再好的康复条件,也很难让聋儿“能听会说”。但是,我国70%左右的聋儿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他们现有的经济条件很难承受昂贵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力语言康复必备的辅具以及参加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费用,致使许多只要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经过语言训练就能回归主流社会的聋儿不能走出无声世界。

  陶斯亮深知这些聋儿和家长的需要。她不遗余力地筹款、不遗余力地奔波,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有康复的机会。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为人们构筑了慈善的桥梁,让更多的爱心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到达慈善的彼岸,也让更多的聋儿可以从这里得到帮助、实现梦想。

  陶斯亮觉得这些帮助对聋儿来说是有限的,她想告诉家长的是,不论多么艰难,都不要放弃,即便聋儿不会说口语,仍可以成才。她说:“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撑,我们只是帮了点点,”她认为,聋儿家长应该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关注。同样作为母亲的陶斯亮对聋儿家长,尤其是母亲有着更深切的理解,母亲的辛苦、母亲的煎熬是陶斯亮最深切的牵挂,她一直想做“漂亮妈妈”评选活动,呼吁社会关注聋儿,关注聋儿家长给家长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来源:聋康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家长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