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积极发展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

  •  
  • 浏览次数: 51
  •  
  • 发表时间:2017-04-2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一、问题的提出聋教育历来是特殊教育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语言教育是最关键的核心问题。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围绕语言教育努力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语言教育是聋教育的根本,没有语言教育,聋校的一切教育形式就难以存在,一切教育目的都不可能实现。语言能力是聋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聋童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无一不与语言能力相关。从这点来看,没有语言就没有聋童的一切。语言教学也是聋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语言是聋教育的目标也是聋教育的工具。语言是聋童在社会中与人沟通的工具,掌握和发展聋童的语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聋童的社会交往质量。


  二、影响聋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正常的发音器官,正常的智力水平等,这是获得正常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理基础。聋童失去了正常的习得语音的自然环境,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与正常儿童相比,难度大得多。听觉缺陷,引出语言发展的障碍,使聋童在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家长态度父母是聋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聋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最大。父母对孩子语言发展的看法、态度,以及采取的语言训练方式,提供的儿童玩具、读物和实物,是否经常照料他们或跟他们说话,影响着聋童的语言发展水平。

(三)早期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2~6岁,聋童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接受语言训练,其效果绝对好于在语言发展关键期之后进行训练。就目前情况看,因种种原因我校聋童的早期教育尚未普及,一些聋童失去了最佳训练时期的机会。另外,语言训练必须与听觉训练同时进行,一旦残余听力得以应用,语言训练就能事半功倍。而实践中往往更重视语言训练,忽略助听器的正确使用与听觉的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

(四)语言环境日常生活中亲子间语言交流,教师对儿童的语言输入量,与同龄伙伴间的语言互动,都是聋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习的频率有重要的影响,经常接受相同的语言刺激,容易习得语言,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五)认知发展聋童的认知发展反映其智力状况,这种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相关联。Dolmanin(1983)使用“语法理解测验”与Piget“具体运算课题”,施测59名7~15岁的听障儿童发现,已达到具体运思期的儿童比尚未达到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语法理解测验上,表现较慢。这项研究证明认知能力确是影响聋童语言的重要因素,这启示我们在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时,既要考虑其智力水平,同时也要努力开发其智力,否则训练难以奏效。

三、发展聋童语言能力,提高聋童语言运用水平要发展聋童的语言,必须先了解聋童语言的现状。有许多研究表明,聋童语言发展问题不少。C.J.Jensema等人1978年对美国聋生及特殊教育人员的抽样调查表明:聋与重听聋童中能很好地运用口头语言的只有15.4%,较好地运用者占29.4%,全然不能靠口讲话者占12.8%。在语言发展与阅读方面,聋生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更大。Wrightstore等人1963年对10岁半到16岁半聋哑儿童语言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表明,语言方面,聋哑儿童至少比同龄正常儿童落后三年多,16岁的聋童中93%聋哑儿童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由于语言的限制,聋哑人更倾向于从事与旁人接触较少的个体性劳动和高技术性职业。由此可见,聋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及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是何等的重要,否则非但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还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结合十余年的聋教经历,就如何培养聋童的语言能力,谈谈我们的一些方式:

(一) 实施“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促进聋童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学习,我们借鉴了“双语(即既用聋人手语又用主流社会的汉语)教学”的经验,将“双语教学”运用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鼓励聋童的父母在与其聋子女交往时尽量用双语。鼓励聋童在与老师交往,与同伴交往时,要用双语。“双语教学”帮助聋童更好地掌握了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目前,部分教师已参与到“双语教学”的项目实施中。“双语教学”在我校有了燎原的好势头。在布置教室、寝室时,我们与聋童一起设计,尽可能注意用生动、形象、醒目的文字材料来烘托文明的气氛,便于聋童耳濡目染;同时结合实际活动给聋童提供主动学习语言的机会,使聋童渐渐习惯于以规范化的语言交往方式与他人相处,并在各种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以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聋童的语言能力语文课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发展聋童语言为本,精心策划教学过程。使聋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首先,设计紧凑、高效、轻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为了不致使聋童觉得枯燥乏味,在设计每堂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聋童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制定一个符合聋童认知规律的最好的教学方案。使聋童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蒋小芸洗手帕》(三年级上学期第六课),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类型的教材。教学中,我们尽力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帮助聋童在短时间内既理解语言又能运用语言。指导读写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从读课文入手,理清课文三句话的层次(①手帕脏了②蒋小芸洗手帕③蒋小芸晾手帕);第二步:再读课文,重点演示第二层次“洗手帕”的经过,突出几个动词进行演示。并将第一、二步融汇在一起,通过读、背、练的形式理解和积累语言。进入第三步:请聋童运用所学的语言,叙述演示洗抹布的过程,将语言文字与形象紧密结合,三个步骤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凑连贯地在一个教时中顺利完成,聋童学得轻松、自然,又记得牢,有效地帮助聋童吸收并掌握课本中应用性的词句,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接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有利于开发聋童多种感官功能的学习活动,调动聋童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一年级下学期时我们有意识开始培养聋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学的大部分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而且这些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固定。我们先隐去句式中某一成份,进行内容的替换,训练聋童学习“提问”,然后再换其他句子成份提问。如第二册第20课看图学词学句中有个句式: “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相应的例句是:妹妹在儿童乐园里滑滑梯。在聋童已对照图片理解句意并能按照停顿“妹妹∥在儿童乐园里∥滑滑梯。”进行熟读后,我在“儿童乐园”一词上贴上“什么地方”一词,并加上问号,就成了“妹妹在哪儿滑滑梯?”这个问句。再在“滑滑梯”上贴上“做什么”,或在“妹妹”上贴上“谁”,就又构成了另外两个问句。随后,可引导聋童同时隐去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如“谁在儿童乐园里做什么?”以此类推,又可变通三个问句。经过反复的训练,调动了聋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聋童再联系实际生活说句子、写句子。三年级已进入较长的句子、句群教学,聋童能从简单的提问,发展到联系文章前后内容的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聋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又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三)加强课外阅读,发展聋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们把重点转移到课外阅读和写句能力的培养,以激发聋童习用语言的兴趣。因为听力障碍直接影响着聋童对习用语言的兴趣和沟通效果,如果能使语言活动与聋童兴趣需要相适应,依据聋童的兴趣及个性精心设计语言活动过程,就比较容易吸引聋童产生兴趣。这是激发聋童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语言现象,努力探寻和总结语言规律的必要条件。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大量的阅读,对于聋生来说,既可丰富词语,又可广泛地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开阔聋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我们每周利用一~二次兴趣课的时间,帮助聋童选择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色彩鲜艳的图画是最能吸引孩子的,我们就教聋童边读边拼音,边识字,边阅读注音的短文。我们注意引导聋童既读汉语拼音又读汉字,即使词意不懂也无妨。然后,我们把故事大意讲一遍,再请聋童读文字,加深理解。这种方法对于生活面狭窄的聋生来讲,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课堂内外结合,加强词句的积累和应用课堂教学是向聋童传授知识的最好途径,教材是聋童学习语言的工具。教学中,在让聋童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把握住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涉及到的词语、句子,在每堂课上反复地训练。如:在组织教学中,提出“打开课本、拿出铅笔、眼睛看老师、坐端正、回答问题”等词语以及“我们一起读课文”、“看(听)话写词语、句子”等句子是每天的教学中都要接触到的常用语言,我们就用文字形式给聋童每天认读,并布置了教学环境,反复练习,聋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看话,会看动作讲出这些词语和句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外时间里的儿童是最为活跃的,最能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是极为有效的。如在中午吃饭时,结合实物,教聋童认识“米饭、碗、筷子”等词语,日后再逐渐加深学说句子,并写句子:“今天中午,我们吃××和××,真好吃!”“××喜欢吃××”“××不喜欢吃××,不好!”到了三年级,聋童已养成了成了吃饭前拿小纸条每人写一~两句话,并用口语介绍今天的菜肴后再吃饭的习惯,他们开始意识到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因而产生一种希望了解新事物的欲望,便出现了主动询问老师,要求认识新词的欲望。在文体活动和游戏中,也注意及时地引导聋生利用语言手段来满足游戏活动中的交往要求,把语文课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向聋童提供新词语,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发展语言。例如:篮球、打篮球、羽毛球、打羽毛球、象棋、下象棋等词语都是通过活动来认知,提早让他们习得一些语言。

(五)走“融合教育”之路,挖掘聋童的语言潜力我们学校除了聋教、盲教班以外,还增设了健听学生班。对有残余听力的聋童,我们把他们送入相应学习水平的健听学生班上课。从2002年起,我们相继送了8名聋童进入健听班学习。这8名聋童,在健听班上课、学习,生活、住宿时间则和聋生在一起,在健听班听(看)教师上课,剩余时间,则由我们聋教教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实践,这8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很快,有5名聋童基本能靠看口型用口语和我们进行对话,写出的句子和话语比较通顺,接近于健听学生的语言。这些聋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融合教育”在聋生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今后,对部分有残余听力的学生,我们会继续走“融合教育”之路,充分发展和挖掘他们的语言能力。《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符合聋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增设‘沟通与交往课程’,注重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帮助聋生更好地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真正体现了为聋童的持续、全面发展着想,真正看到了“语言”在聋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随着聋童听、说、读、写能力的逐步增强,不仅学习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进度会大大加快,而且其认知能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等心理素质也必然随之不断提高。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的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帮助聋童在语言能力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让他们和健听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与人交流的快乐!


  来源: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http://www.hearingkids.org.cn/kfzs/2011-08/17/content_1318.htm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能力 语言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