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与聋生沟通的艺术

  •  
  • 浏览次数: 102
  •  
  • 发表时间:2014-08-1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的过程。沟通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体态、眼神、手势等手段来进行信息交流。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不仅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更是班主任认识和了解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理解沟通的意义,准确把握沟通原则,适时运用沟通技巧对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

那么,班主任如何实现与聋生的有效沟通,以求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呢?沟通是一门艺术,而班主任和聋生之间的沟通更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育艺术:因为这种沟通的艺术,既要遵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般规律,又要与聋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抛砖引玉地谈几点对如何与聋生沟通的粗浅认识。

一、正视聋生心理特性,沟通从尊重开始

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和聋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个特殊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班主任起主导作用。所以,如果说教育从沟通开始,那么沟通应从尊重和信任开始。这里的尊重和信任,是指班主任对聋生的尊重和信任,是对聋生的心理认可程度。

有人说:多疑好怒、心胸狭隘、易走极端、自卑自大,这是聋人常见的毛病。尤其是多疑和猜测,是聋人的特殊心态。因为聋人听不见别人的声音,不知别人在说什么,惯于观言察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聋人对健听人世界的特殊的认知表现,算不上心理疾病。聋人的这个心理态在成长过程中产生,逐渐决定了聋人的性格。何况,这种心理问题和社会环境和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教育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聋生班主任首先要正视聋生的特殊心理,更不能给聋生贴标签。有的聋生多疑好怒也许和家庭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对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一时的疏忽造成耳聋这一事实一直心存歉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味地顺从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都给予满足,从而导致了某些聋生骄纵自大的性格。而有的聋生的自卑多疑和与同伴相处的经历有关……总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是由聋生有限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造成的。在这些心理问题的背后,也许隐藏着孩子们的种种伤害和无奈,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需要班主任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沟通,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

二、清除语言和心理障碍,为沟通奠定基础

在聋校,班主任大多是健听教师。班主任和聋生的沟通要做到顺畅,首先要清除语言障碍,赢得聋生的尊重和信任。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媒介。聋生之间主要通过手语进行交流,而聋生之间使用的手语多为自然手语,它和健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中国手语是有区别的。自然手语和中国手语的区别,即和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规范的汉语,口语要转化为文字,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在语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如果把聋生的手语转化成书面语,首先在语序上就需要做大的调整。

所以,班主任在与聋生的手语交流中,不仅要识别手势,更重要的是抓住聋生的关键手势,通过语境准确判断聋生所要表达的语言含义。这是班主任进一步与聋生交流的前提。当然,聋生所使用的自然手语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但有待规范和提高。班主任在与聋生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聋人手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规范手语的推广,及时纠正聋生中含义模糊,不符合手语表达习惯的“土”手语,并努力使聋生的手语语序符合汉语的表达顺序,降低手语对汉语学习的不利影响。聋生在与班主任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即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这就为班主任赢得聋生的尊重和信任奠定了基础。

健听人与聋生沟通的障碍其一是语言障碍,其二是心理障碍。有些班主任认为,即使特别聪明的聋生,在为人处世上也总像是差根弦似的,不怎么懂人情世故。的确,由于听力的缺失,聋人和听人在接收和传达信息上存在着不足,某些聋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异于听人的个性特征。但凡事皆有因,不管班主任在教育聋生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对聋生有任何偏见。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聋生,通过观察、交流、推理等手段,客观冷静地查找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然后研究对策,和聋生做多渠道的深入地沟通,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思想认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人本的教育。

三、研究沟通艺术,使班主任和聋生的沟通更有效

(1)不忘教师角色,增强沟通实效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班主任必须明确这种沟通必然有明确的目的性。

班主任与聋生沟通的目的有多种,但不外乎两点:一是了解学生,发现问题。二是从思想上影响学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从行动上指导学生。所以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切不可过于随意和漫无边际。也许班主任和聋生交流开始于日常的寒暄或者是拉家长,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但这看似无意义的交流会不自觉地增强班主任和学生的友谊和信任度,会拉近老师和聋生之间的距离。

一但班主任和聋生的交上了朋友,聋生就特别愿意和班主任谈心,他们会毫无顾忌,无话不谈,甚至跟班主任老师打趣开玩笑,这正是聋生心地纯洁天真无邪的一面。像对同学对科任老师甚至对家人和学校领导的看法之类的话题也常常涉及。他们之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班主任,一方面源于倾诉内心想法的需要,另一方面希望求得老师的认同。但班主任不能一味地顺应学生的需要,要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偏差,要及时给予校正。在沟通中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分辨是非和道德判断力,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握好沟通时机,注重沟通的双向互动

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施加影响的信息交流过程,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班主任和聋生的沟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这种沟通既有即时性,又有延时性。班主任在与聋生沟通时要把握好时机,努力提高沟通实效。当时机不成熟或者学生没有与班主任沟通的愿望时,班主任不能勉强为之。一旦学生有了与班主任沟通的意愿,班主任要热情接待,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班主任作为沟通的主导方,应力求亲切和蔼,使话题变得轻松。即使沟通的内容游离于目标之外,即使沟通的过程和我们的预设相去甚远,即使沟通还不够深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急躁。班主任要认真总结每次沟通的经验教训,积极寻找、创设更合适的沟通时机和沟通环境,为下一次更有效的沟通作准备。

(3)学会“倾听”,充分了解聋生的心声

不是所有的聋生都能像周婷婷一样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许他们的口语还有些生涩难懂;也许他们有的根本无法用口语表达,只能用那上下翻飞的手指述说心事;也许他们想要表达心意的方式不只是那一双灵巧的双手,还有他们的眉眼神色和其他肢体动作。但你一定要仔细“倾听”,不漏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综合运用你的感官和大脑,你才能比较准确地领会他们的“语言”,听懂他们的心声,这就是班主任和聋生的语言交流。

学会“倾听”,班主任要做到有耐心,不中途打断对方的谈话。尽管有的聋生语言重复罗嗦,反复打一样的手势,而且速度异常快,给人造成一种忍不住想要打断的冲动,但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耐心地面带微笑地看下去,直到对方停止打手势为止。这么做首先是因为这是谈话的基本礼仪,是对谈话一方的起码尊重。其次是因为只有耐心地看到对方的手势结束,才能完整地把握聋生说话的内容。

学会“倾听”,班主任要学会多方面的观察和推理,充分把握手语背后的潜台词。如上所诉,手语没有汉语的词汇丰富,语序和汉语差距很大,要了解聋生手势的真正含义,必须联系语境,抓住关键词猜测聋生的手势的意义。所以,在和聋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和聋生的对话中印证这种猜测是否准确。班主任在和聋生的交流过程中,要时刻开动脑筋,推测聋生手语的真正含义,揣摩手势后面的潜台词。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聋人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他们习惯把不好的、差的往往说成是一般的、可以的;会发现当你某一天听说同学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准备去调查解决的时候,当事人会打手势说“没事,都解决了”。简单的一两个手势却包含了丰富复杂的潜台词:也许事情真的过去了;也许他(她)觉得自己能处理好,希望老师放心;也许事情并不像所说的那样简单,他(她)只是不想老师插手而已……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当然可以放心,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班主任如果相信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但把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担忧传递给学生也是必要的;如果是第三种情况,虽然老师不方便干预,但一定要静观其变,必要时换一种沟通渠道或方式,从侧面给予指点和帮助。

(4)注意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一般来说,沟通过程应包括五个要素,即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在学校,班主任主导着沟通的方向和进程,是理所当然的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即聋生。沟通介体包括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沟通环境包括社会整体环境和学校环境。沟通渠道即沟通信息从班主任传达给聋生的途径,包括谈话和座谈等。在沟通的五要素中,班主任作为沟通主体,要注重加强对与聋人沟通方式的特殊性和聋生个性特征的研究,使班主任和聋生的沟通更有针对性。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把手语交流和书写、手机短信、QQ聊天、电子邮件等多种沟通渠道沟通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班主任与聋生之间的沟通更全面、更准确、更快捷!


  来源:中国听力学

更快捷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班主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