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g和k 构音异常原因分析与治疗策略

  •  
  • 浏览次数: 153
  •  
  • 发表时间:2015-04-2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1 前言

舌根音/g/和/k/构音异常是听障儿童常见的 构音问题,也是言语矫治中的一大难点。舌根音/g/ 和/k/构音异常的传统矫治方法是通过视听觉结合 教患者重摆舌位,反复模仿。有少数小龄听障儿童通 过重摆舌位和听觉分辨的学习就可以正确习得,而 大多数儿童由于长期没有言语,构音器官如下颌、 舌、唇等都存在运动障碍,仅靠传统方法很难解决。 因此,言语治疗师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应该科学 地分析造成舌根音 /g/ 和/k/ 构音异常的原因[1,2],并 根据原因找到治疗策略,通过多种治疗技术和手段解决构音异常问题。科学系统的治疗策略可以取得事半 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造成舌根音 /g/ 和/k/ 构音异常的原因,探讨舌根音/g/ 和/k/ 构 音异常治疗策略及治疗手段。 2 舌根音/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分析 2.1 /g/和/k/构音音位特征以及所需的口部运 动技能 从构音部位和构音方式来讲,/g/ 和/k/ 都属舌 根音和塞音,/g/属不送气塞音,/k/属送气塞音。 发/g/ 音时,舌根(舌后部)隆起,抵住软腭,软腭 上升,堵塞鼻腔通道,然后,气流冲破舌根的阻塞,声 带不振动,气流较弱。发/k/ 音时,除气流较强外,其 他与 /g/ 相同[3]。从发 /k/、/g/ 和/ng/ 所形成的腭 位图中可以看到,发这些音时是通过舌后部(即舌的 后1/3)与上腭接触、舌前部(舌前 2/3)向下运动并远离上腭而实现。即这些音产生时,只有舌与软腭相 接触。从口部运动角度来讲,听障儿童要想发出这些 音,必须要达到能够上抬舌的后 1/3部位,同时保持 舌前 2/3部位下降并远离上腭。如果舌运动不能达到 此要求,则不能准确发出/k/ 与/g/ 音。

2.2 /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分析

2.2.1 听觉辨识问题 经临床实践研究,听障儿 童/g/ 和 /k/ 听觉分辨和听觉识别的通过率相对较 高,但仍有部分儿童对 /g/ 和/k/ 辨识不清。对听障 儿童而言,如果听辨问题没有解决,即使通过视觉进 行了构音训练,其训练效果也不稳定,所以需要用最 小音位对比进行听觉识别训练[4],让儿童真正辨识出 两者的细微差别。

2.2.2 口部运动异常 由于长期的听力损失导致 听障儿童听觉皮层、言语感觉、言语运动中枢以及皮 质延髓束的损伤,引起了言语听觉反馈机制的缺乏, 使其呼吸、发声和构音系统之间不能形成很好的协 调。 对54 例听障儿童口部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析,统 计结果见表1。其中下颌运动异常占 51.85%,舌运动 异常占 70.37%,唇运动异常高达81.48%。口部运动 异常的比例较高可能与来园儿童的听觉言语障碍程度 有关。

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口部触觉敏感性
异常。对于触觉超敏的儿童,他们的口部结构常处于 “高度警惕”的状态,临床症状为下颌和双唇稍稍内 收,舌后缩并在口腔内处于高位;对于触觉弱敏性的 儿童通常伴有口部肌张力低下、下颌低垂、双唇分开、 舌位低下靠前等症状;②肌张力异常,临床症状为肌 张力低下或肌张力过高。肌张力异常直接导致口部运 动模式异常,以粗大运动为主,精细运动分化较少,进 而口部感知觉较差;③口部运动的精细运动分化不够, 舌后部1/3 处没有从舌体运动中分化出来。 临床发现,3 岁之前语言刺激很少的听障儿童,在 3 岁之后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他们的构音 器官会由于言语使用很少出现功能性运动障碍,舌根 部和下颌底部的肌肉往往已经僵硬,舌骨舌肌、咽中 缩肌和咽下缩肌长期紧张,导致舌骨呈下降趋势,舌 体后缩,咽腔紧张,因而严重地影响到言语构音清晰 度[1]。 2.2.3 构音音位异常 有些听障儿童发/k/ 和 /g/ 音位的感知觉差,即使口部运动正常,但从 口部运动到发出/k/、/g/ 音位的转化有困难,出 现音位替代现象。/g/音位常被 /b/、/d/、/h/替 代,/k/ 音位常被 /h/、/b/、/p/、/t/、/d/、/g/ 替代。笔者对 54 例1.5 岁~9 岁听障儿童 /g/ 和/k/ 构音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于 /k/ 和/g/ 音位属舌根音,发这些音时很难 从视觉上得到补偿,所以给言语矫治师的矫治工作带 来困难。 以上从 3 个方面分析了造成 /k/ 和/g/ 音位异常 的原因,由于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异常,本文 就不再列举了。 3 舌根音/g/和/k/构音异常的治疗策略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笔者找到了构音异常的根 源,进行有效的矫治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首先,要对 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识别训练,解决 /k/ 和/g/音位辨 识问题;对口部结构存在运动障碍的儿童,还应该给 予口部运动治疗,促使口部结构即唇、舌和下颌的运 动模式正常。口部运动是通过触觉刺激技术、本体感 觉刺激技术以及促进治疗法消除口部结构(下颌、唇、 舌)的异常运动模式,从而为准确地构建/k/和/g/。

音位奠定基础,形成 /k/ 和/g/ 音位必需的口部运动 技能的治疗过程。然后将 /k/ 和/g/ 分别和后位韵母 组合成词语,对舌后部上抬运动给予强化训练,最后 再应用传统的构音语音技术进行 /k/ 和/g/ 构音音位 训练。在构音训练中,若发现仍有 /k/ 和/g/ 音位组 合发音不准确,可以向上返回相应的治疗阶段进行强 化治疗,再返回构音训练,直到 /k/ 和/g/ 所有音位 组合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三音节词中都可以正确 发出,/k/和/g/的异常音位矫治完毕。

现将每一级治疗水平分述如 下。

3.1 听觉识别训练 听觉识别训练的目的是明确患者是听不清楚还是 说不清楚的问题。如果是听不清楚,则需要进行听觉 识别的强化训练,如果是说不清楚,则需构音治疗来 解决。将/k/ 和/g/ 组成最小音位对进行听觉识别训 练,训练时要求治疗师站在听障儿童的背后或遮口进 行训练。用两张图片让患者挑出听到的词,并做记录, 识别率超过75% 才算通过[5]。

3.2 口部运动治疗 口部运动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促进舌上抬后1/3 部位,同时保持舌前2/3下降并远离上腭。由于篇幅 关系,本文不讨论下颌和唇的运动障碍给/k/或/g/ 构音造成的干扰。

3.2.1体位选择 患者取仰卧位,由于重力作用, 这个体位将把整个舌拉向后部并集中在口咽区,更能 促进舌与软腭接触,如果增加仰卧位的弯度更容易将 下颌和舌向后拉,从而使舌自动接近上腭。体位的优 势能促进/k/ 和/g/ 或者软腭擦音的发出,通过触觉 刺激技术、本体感觉刺激技术促进舌后部上抬,发软 腭擦音。软腭擦音是婴儿在4~6 个月间形成的早期口 部运动模式,是较容易实现舌后部抵住软腭的舌运动, 而且在持续气流支持下形成松弛的软腭擦音的运动似乎比发塞音所需的运动更容易做到。软腭擦音很 容易转变成/k/ 音,再加上声带振动就产生了 /g/ 音。在/k/或/g/还未引出之前,可以让患者用软 腭擦音来替代 /k/ 或/g/。

3.2.2 触觉刺激技术 利用舌后缩反应刺激舌向 后运动并抬向软腭。用压舌板沿着舌中线轻轻地从前 向后移动,大约到舌1/2处时,舌将后缩并向上抬起 接近软腭。当刺激还在持续时要求患者呼气,这样会 产生软腭擦音。舌的向上向后运动是在自主控制下产 生的。治疗师可以利用口头描述、手势、图片等方法 引起患者多感官的运动感知,从而诱导患者发出/k/ 和 /g/。

3.2.3 本体感觉刺激技术 用压舌板深度刺激舌 后部的中间位置,要求患者向上顶压舌板。如果患者 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则需要进行多次刺激,动作要有 一定力度。通过本体刺激,可以让患者将舌后部抬起。 此方法对口腔内触觉敏感度不足的患者尤其有效。

3.2.4 抵抗运动 用纱布捏住患者的舌尖和舌叶, 轻轻地向前拉,同时要求患者的舌向后向内缩进。如 果患者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应当多做几次训练。将舌 拉出的目的是为了刺激舌向后运动。当舌向后缩时, 要求患者将气流轻轻地从舌上面吹出,就会发出软腭 擦音。

3.2.5 软腭擦音游戏训练 当患者舌后部能主动 抬起时,利用发音游戏练习发软腭擦音,保持声道畅 通,要求患者舌轻微抬向软腭,气流持续发出,形成 气息声 /he/,或者通过漱口的方式练习软腭擦音。

3.3 构音运动训练 当舌后部能主动抬起来、软腭擦音能发出时,可 以教患者先学习发 /k/ 和/g/ 与舌中后位韵母组合的 音节。如/k/ 和/g/ 分别与核心韵母 /u/ 和/e/以及 复韵母 /ou/和/uo/、后鼻韵母 /ang/ 和/eng/ 等组 合,用这些词语强化训练舌后部上抬等,并结合听障儿 童的言语呼吸情况选择慢板节奏二、行板节奏一进行 构音重读训练[6],目的是锻炼舌后部的上抬能力以及软 腭的升降能力,提高 /k/ 和/g/ 构音的准确度和清晰 度。如慢板节奏(gu-GU-gu)、(gou-GOU-gou), 行板 节奏(ge-GE-GU-GE)、(gei-GOU-GEI-GOU)、(gang- GENG-GANG-GANG), 小写为弱读,大写为重读。 3.4 构音音位训练 当舌后部上抬的运动功能基本正常后,就可以强 化进行 /k/和/g/的构音音位训练了。这时可以采用 视听结合技术让患者模仿发音,言语治疗师这时的主要 任务就是保证 /k/和/g/与各种韵母组合的音位都发音准确,及时矫正错误发音,尤其是注意送气与非送气 音的区别。必要时给予患者轻度辅助。一般遵循单音节 词(/k、g/V)→双音节词(CV+/k.g/V)→三音节词 (CV+CV+/k、g/V)→/k/、/g/组成最小音位对进行 精细训练→将含有 /k、g/+V 的词放在句子中泛化(C 代表汉语中的声母,V 代表汉语中的韵母), 这样保证/ k/、/g/ 音位在词首、词中以及词尾音位转化的不同情 况下都能准确发出,说明患者基本习得了/k/、/g/音 位。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听障儿童经过这一系统治 疗后,在短时间内就可取得满意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从 /g/ 和/k/ 音位产生所需的口部运动、发 音部位、发音方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造成该音位异常 的原因,并探索了一套系统、有效、简易的治疗策略。


来源:“同享有声世界”群文件
来源来鲁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